通訊員 李兆娟
陽春四月,春和景明,旬陽大地處處綠意盎然,欣欣向榮。能感受到,林業產業迸發生態活力、林業生態振興鄉村美景。近年來,旬陽市林業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縣”戰略,扎實推進漢江“一江兩岸”全域國土綠化行動,打造漢江沿線林果特色經濟帶,做到發展保護同抓、增綠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舉、綠化美化同步。2021年完成營造林15.234萬畝,林業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和巨大潛力。
抓牢林業與產業相結合,大力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抓特色林果生態增效,新建基地0.6萬畝、低產林改造2.7萬畝,打造特色林果示范基地10個,并積極培育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家,命名2家;安康市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家,命名2家;創建安康市市級航母園、市級園區、核桃標準園、良種繁育示范園各1家,省級、安康市級龍頭企業各1家。同時,引導“鄉土專家”和“金剪子”隊伍從技術指導入手,組建拐棗產業研發團、干鮮果產業研發團、柑橘類產業研發團隊各1個,科技服務隊3個,累計開展產業技術培訓56場次4000余人次,提高果農專業技術,促進增產增收。采取多種形式,持續推進特色林產品招商開發、申報注冊地方名優特產品品牌,延長林果產業鏈,讓涉林企業獲得更多的商機,促進經濟有效增長,林業產業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
抓實林業與環境相結合,大力促進鄉村生態宜居。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按照“四季有綠色、四季有花果、四季有景觀”的發展思路,加強村居生態環境修復。全面加強鄉村原生植被、自然景觀、古樹名木、小微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大力推進植樹造林、生態修復、資源保護,逐步展現旬陽市鄉村獨特的自然風貌。近年來,重點圍繞安康湖旬陽段、漢江百里水岸畫卷等8個精品示范工程,結合秦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圍繞鄉村主要道路、游園景點、房前屋后等進行綠化美化,完成義務植樹150萬株,集中對21個鎮林地植被進行了全面恢復,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
抓細林業與惠民相結合,大力促進鄉村生活富裕。林業是林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依托,也是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該局全面落實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等生態惠民政策,及時足額發放補償資金。推行生態建設和保護以工代賑做法,提供更多生態公益崗位。近年來,共吸納305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參與林地林木管護,吸納3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參與造林務工,共增加收入3252余萬元。新一輪退耕還林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共有12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退耕2.58畝,補助資金1032萬元,使生態扶貧成為貧困群眾端在手里的鐵飯碗、擱在心里的定心丸,提升貧困群眾穩穩的獲得感。
抓緊林業與改革相結合,大力促進鄉村治理有效。林業生產周期長,林業生產關系和林業管理體制機制的調整,影響更遠,難度更大,林區社會的治理是鄉村治理的重點和難點。今年以來,該局全面推行林長制,印發《旬陽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方案》,落實專職副主任和專職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市級林長制辦公室各項工作。并結合林長制工作實際,制定了旬陽市林長聯席會議制度等制度5項,簽訂責任狀21份,確定了市級總林長2名、副林長3名、市級林長16名、鎮級林長63名、村級林長305名。今年,在重要的進山峪口、林區、豎立林長制公示牌21塊,護林防火公示牌21塊。確保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加強森林資源監管,建立“林地一張圖”,減少林地糾紛,創建和諧林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貧困戶從中獲得收益,變以往的“要我造林”為“我要造林”,實現了增綠與增收有機統一。
抓好生態與文化相結合,大力促進鄉村鄉風文明。該局大力弘揚務林人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用“塞罕壩林場精神”和生態文明和影響人、教育人、塑造人,引領鄉風文明建設。該局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大力宣傳和推動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理念深入鄉村人心;積極選樹林業行業先進典型。充分發掘、廣泛宣傳林業行業愛林護林的先進典型,講好林業故事,傳播林業聲音,不斷豐富鄉風文明的內涵,厚植“愛綠增綠護綠”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