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萬百惠
在旬陽市雙河鎮,常年活躍著一支“義務護河隊”。“自家的衛生都不操心,那豈不是讓人看了笑話。”遠遠看見志愿隊朝自己門前走來,不少村民急忙拿起門邊的掃把,搶在志愿隊之前把自家的門前掃得干干凈凈。
干凈整潔的街道、水波蕩漾的河岸……短短幾年時間,村里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巾幗河湖衛士”朱先萍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56歲的朱先萍在高坪社區河畔生活了大半輩子,4年前,她帶領村里的姐妹自發組建女子義務志愿護河隊。由于高坪社區臨近河畔,河岸線全長6千米,對于最初僅有9名成員的護河隊伍來說,任務量不小。隊長朱先萍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開展護河行動時,用了整整6個小時才將河畔粗淺地清理了一遍。對于護河隊辛勤的努力,村民們一開始大都表示不解,更有甚者反倒說起風涼話:“你們前腳剛撿干凈,別人又亂扔一通,撿垃圾有什么用。”
“越是有人質疑,我們就越要把護河這件事進行到底。”面對村民的質疑,她們并未動搖,反而更加堅定,日復一日地堅持著護河清掃行動,這一堅持便是4年。一次次行動讓村民們看到她們的決心,也看到了村莊的變化,漸漸認可了她們的工作。隨著常態化義務護河行動的開展,雙河這片熱土上涌現出越來越多志愿者,如今,這支隊伍已逐步擴展至19個村(社區),超過2000人。
荊玉安年近50歲,是馬家村的一名護河員,他主要負責水洞溝水域日常治水巡水。水洞溝是集鎮用水的水源地,水域環境關系著全鎮群眾的用水安全。荊玉安面對重任,不敢有半點馬虎,無論刮風下雨,他都每天堅持到河道邊巡視,看見垃圾就順手撈起,碰上破壞生態的行為,總是第一時間上前耐心勸阻。在治水護水路上,荊玉安吃苦卻不言辛苦,365天,每天1次巡邏,只為守護家鄉的“母親河”。在他身后是雙河幾代護河人接續駐守的堅持,他們逆著河流“找茬”,順著河道“親水”的足跡成為雙河碧水清波邊的另一道風景。
吃山養山,吃水養水。雙河水光瀲滟,不僅裝點著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廊,還讓生態“含綠量”與產業“含金量”碰撞出新的火花。經過多方考察驗證,該鎮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連片打造、重點提升”的思路,首先在卷棚村、早陽村、馬家村等4個村引進并發展稻田養魚項目73.4萬平方米。稻漁綜合種養下的稻田畝均產值較傳統稻田種植增長3600元,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背后,凝結著農業產業發展的綠色智慧,也見證了農戶從“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轉變。
雙河鎮素以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為主,種植結構單一,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2018年,立足生態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該鎮引進軟籽石榴產業,由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種植,其中以高坪易地搬遷安置點為“軸心”,集中連片發展核心區面積40萬平方米,采取“黨支部+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全鎮累計發展軟籽石榴100萬平方米。不僅如此,在軟籽石榴園內參與田間管護還能掙錢,村民劉發儉自建園初就在軟籽石榴園內務工,“我自己的土地全部流轉給園區,每年光靠在園區務工就能掙1.5萬元。”像劉發儉一樣流轉土地后在園內務工的村民還有10余戶。目前,該鎮軟籽石榴產業已通過入股合作、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形式,帶動轄區內8個村986戶群眾年穩定增收總計75萬余元,實現村民坐收“股金”“租金”“薪金”,坐享一地生“三金”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