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梁康莉
“我帶著3個孩子上學,平時在樓下社區工廠上班,按件計報酬,一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離家近,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掙錢糊口,我也過上了‘上班族’的生活嘞!”今年33歲的張艷琴是龍頭嘴社區的搬遷群眾,言語間穿針引線,動作嫻熟,一個可愛的毛絨玩具迅速縫合完畢。
龍頭嘴社區是旬陽縣蜀河鎮最大的搬遷小區,這里居住著1220戶搬遷群眾。蜀河鎮經過前期調研摸底,堅持“大聯小、強聯弱、川聯山、近聯遠”的思路,精準選定大東溝村黨支部與龍頭嘴社區黨支部作為聯建主體,率先推進“三聯”共建機制。
“我們村的毛絨玩具工廠銷量很好,村集體年底分紅2萬余元,提供了40個就業崗位,帶動全村21戶,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我們村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效方面不用擔心了。”大東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成良滿懷信心地說。李成良介紹,當初包聯單位為村上爭取到毛絨玩具工廠項目,但是村內大部分群眾都通過易地搬遷政策搬遷到了龍頭嘴社區,社區工廠建設遇到兩個難題:一是沒廠房,二是缺人力。隨即,大東溝村黨支部就想到了龍頭嘴社區黨支部,村子與社區“抱團”,將毛絨玩具工廠建到龍頭嘴社區里,既能解決項目落地的困境,又給搬遷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將毛絨玩具工廠建到了社區里,閑置的房子搖身一變,成了熱鬧的廠房,社區里的搬遷群眾開啟了‘上班族’的生活,整個搬遷小區由于工廠項目這汪‘活水’的注入,一下子變得生機勃勃,日子也有了新盼頭。”龍頭嘴社區黨支部書記胡杰山認為,正是他們與大東溝村“抱團”發展,實行信息資源共享、人力資源共享、設施條件資源共享,進而實現了利益共享。
近年來,蜀河鎮通過“村+社區”區域聯建、資源聯享,以產業互助、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為原則,拓寬產業聯合發展平臺,廣大農民群眾結成利益共同體,由“單兵作戰”轉向“協同抱團”,資源配置由“粗放壯大配置”轉向“精準供給”,有力推動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的高效貫通,實現多元化利益共享、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下一步,蜀河鎮將繼續念好“聯”字訣,加快“三變”改革步伐,凝聚農村力量、用活農村資源,奮力掀開鄉村振興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