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萬百惠
立秋以后,循著旬陽縣雙河鎮金盆村老爺山盤山路而上,藍天白云下烤煙地綠浪滾滾。對于煙農王次奎而言,這是他看了20年仍沒厭倦的風景。
已年過半百的王次奎有多愛他的孩子,就有多愛他的烤煙。有天下午,王次奎剛從距離烤煙爐最遠的一片煙地里往回走,就接到了鄰村煙農的求助電話,連口水都沒來得及喝,撂下電話就往烤煙地里趕。作為鎮上有名的烤煙大戶,他是許多煙農學習的對象。
王次奎笑稱自己是“鐵桿”煙農。1996年,雙河鎮計劃擴大烤煙產業發展面積,并提出相應的獎補政策,剛滿28歲的王次奎決心一試,他一邊經營小本買賣,一邊在自家地里種煙葉。沒想到自家10畝撂荒地里竟然真長出了“金葉子”,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票子”。1997年,王次奎包下了20畝地開始專心種煙。夏天漏雨、冬天漏風,這樣的簡易看護房,他一住就是十幾年。
零基礎開始發展烤煙產業談何容易,資金哪里來?冬地如何深翻?一堆現實問題擺在王次奎面前。沒有錢就去貸款,錢不夠,那就把家里僅有的存款拿出來。海拔900米、零下15度低溫、50畝荒地,王次奎用挖掘機深翻,挖掘機翻不到的石頭塊,王次奎就下地一塊塊用手撿,寒冬臘月,山里下起鵝毛大雪,而他的冬服卻擰出了汗水。
煙農們幾乎都是靠天吃飯,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大都損失慘重。“2001年下了一場冰雹,整整30畝煙,早上還好好的,一晚上全沒了。”在這場冰雹中,煙田遭受重創的本地煙農無一例外選擇外出務工,但王次奎卻始終扎根在煙田深處。
煙株倒了,他去扶正;今年受損,明年再來……盡管屢屢受挫,王次奎并沒有放棄努力,終于漸漸摸出自己的門道,他烤出的煙單產值一年比一年高。2001年,他被縣委宣傳部、共青團旬陽縣委評為“青年星火帶頭人”;2002年,榮獲全縣“務煙大戶”稱號;2020年,王次奎的煙葉更是在旬陽縣眾多煙葉中賣出了均價第二名的好價格。
對于發展烤煙帶來的好名聲,王次奎坦言:“幾十年來日復一日,我只是專心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煙種好。”與天氣作斗爭、與自己較勁,在王次奎看來,種煙是一種艱難且無可替代的快樂。因此,盡管種煙苦十分辛苦,他卻始終不計得失地堅持這件事。
在享受這種快樂的同時,王次奎還把發展產業視為一項使命,在他看來,烤煙產業是一幅巨大而美麗的拼圖,他要做的便是帶動更多煙農一起,努力去補全這幅拼圖。2015年,在王次奎煙田斷斷續續做了4年短工的陳志才回老家三岔村,申請種植了40畝煙葉。在王次奎的認真指導和幫助下,陳志才靠種煙還清了債務,2019年成功脫貧摘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帶著大家和我一起發展烤煙,是我一輩子最自豪的事,比我自己掙錢還開心。”看著在煙田里勞作的工人們陸續有了自己的烤煙事業,土房變洋房,日子越過越好,王次奎心里說不出的高興。 “只要我還能干,就會一直把煙種下去,明年我計劃再發展40余畝,申請辦個家庭農場,帶著咱們村里的煙農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