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梁愛珍
每當提起趙吉美,旬陽縣神河鎮王義溝社區里的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夸口稱贊,“趙老板這人好,這里不管誰家有事他都會主動幫忙,他的合作社需要工人時也會叫我們去務工掙錢,更重要的是我們收獲的拐棗、黃姜在家門口就能賣出去了。”
今年52歲的趙吉美是旬陽縣神河鎮王義溝社區2組村民,曾獲得神河鎮帶頭致富先進典型榮譽稱號。這樣一位樸實的農民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他在惠農政策的幫助下,立足當地實際,帶頭發展拐棗、黃姜等產業,通過不懈努力,不但自己富起來,還帶動社區其他群眾致富,成了名副其實的新型農民,還當選為神河鎮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帶”人民。作為鎮人大代表,趙吉美認為,自己作為群眾信任的代表,就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2007年,該鎮大力發展拐棗產業,當時村民們心存顧慮,認為拐棗只能釀酒,產值有限,怕掙不著錢還虧本,都不敢大量栽植。趙吉美沒多想,積極響應政府發展拐棗產業的號召,先行栽種了十幾畝,沒想到3年就成功掛果,果實品質高,極大地增強了他的信心,也讓群眾打消顧慮、一同發展起拐棗種植產業。就這樣,王義溝社區成了全鎮最早的一個“千畝”拐棗村。
說起趙吉美的致富之路,他告訴筆者,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也是一步步慢慢走出來的。早些年只種地,隨著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他意識到光靠種地是很難真正發家致富的,必須另謀出路。他發現運輸業的商機,跑了4年貨車,但收效甚微,單項產業收入還是低。于是,他又萌發出經營農副產品收購的念頭。
隨著拐棗產業的大規模發展,趙吉美首先想到要讓大山里的農產品走出大山,于是在2004年,他便在工商所注冊辦理了農副產品收購營業執照,開始收購農副產品。最初由于資金不足,他只能邊收購邊去外地聯系商家出售,幾番周折后,終于找到了固定合作商家。
村民們也很高興,現在農閑時間可以干副業了,以前就算是有能變現的產品也得到集鎮收購站出售,來回得耽擱半天時間,F在方便多了,有了貨隨時去賣,隨時就能見到錢。“趙吉美這個收購站真是方便多了,我們能出售產品,還可以在那里打零工。”王義溝社區2組脫貧戶李茂會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
2017年,趙吉美又申請成立了旬陽縣福美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經營畜禽養殖,農作物種植、收購及銷售;提供農產品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這樣一來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吸納的工人也越來越多。
據趙吉美介紹,合作社每年收購黃姜6000余噸,收購拐棗2000余噸。合作社日常固定用工4個人,收購旺季時,能用到10來個工人,平均每人一天200元,當日付清工資,年付工人工資約2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