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貴棠
4月24日至26日,原鐵道兵5847部隊學兵15連80余名學兵,分別從西安、寶雞、咸陽及合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回到旬陽“故里”,重溫那段艱苦的歲月。
上世紀70年代初,為加快三線襄渝鐵路建設,陜西省革命委員會和鐵道兵共同組織了關中25800余名初中畢業生,編制了141個連,統稱為“學兵連”,參加襄渝鐵路建設。1971年2月,由寶雞的武功、千陽、隴縣三縣的初中畢業生與寶雞農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共209人,組成學兵15連,于3月5日到達旬陽縣關口羅向崖,先修便道公路,后擔任橫洞施工任務。半年后任務完成,又開赴羅家嶺進行隧道掘進的施工,歷經兩年半。
在這兩年半的時間里,十五連月月提前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施工任務,曾經創造過月任務提前九天完成的記錄,受到部隊的通報嘉獎。兩年多來,特別到施工中后期,有十人入黨,60多人入團,立三等功者近20人,營嘉獎60余人次……在火熱的年代,他們用血汗凝結了勝似親人的戰友情誼!
50年過去了,旬陽,始終是他們日夜牽掛的地方,“重返故里再看一看自己打的隧道,親眼目睹第二故鄉的巨大變化”成了他們心中的夢。這個夢終于實現了,在旬陽縣烈士陵園吊唁戰友鄭憲法、史文華,參觀漢江航運博物館、羅家嶺隧道、營房故地等,80余位當年的學兵睹物思人,情緒激動,淚水漣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