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媛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在旬陽縣小河鎮南坡村一組賴剛秀的家中,13歲的女兒袁修芳正在誦讀詩詞,雖不流利但很努力。
“娃的聽力恢復得很好,多虧了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又是陪著檢查又是聯系安裝免費耳蝸,娃能聽見了,臉上有笑容了,我們夫妻倆的心病終于好了。”賴剛秀說。
在南坡村,脫貧的變化不僅發生在賴剛秀家,整個村子都在駐村工作隊的真心幫扶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真心幫扶,群眾住進安居房
“2018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我從山上搬到了山下,一家4口住進了80平方米的平房,終于‘挪窮窩’了。”剛從山上放牛回到家的柯昌政打開房門,向筆者介紹家庭的變化。
70多歲的柯昌政一家原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房屋破舊,老伴常年患病臥床不起,兩個兒子都有智力問題,屬三級殘疾。在脫貧攻堅幫扶過程中,南坡村駐村工作隊根據貧困戶意愿,宜遷則遷、宜建則建、宜修則修,做好移民搬遷、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讓群眾住有居所、居有定所。
住得舒心了,柯昌政的發展動力也足了,養了5頭牛、2頭豬,加上各類政策補貼,一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
在南坡村,像柯昌政一樣“挪窮窩”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共30戶112人,危房改造29戶86人,原址重建26戶73人,4戶14人實施了安全住房提升工程,實現了安全住房全覆蓋。
準確研判,明晰產業助增收
進入九月,南坡村三組陳宜見家的煙已經烤了第十爐,走進場院,陣陣煙香襲來。
“我栽煙3年了,前年50畝,去年60畝,兩年收入都在23萬元以上,這讓我信心倍增,今年又發展了100畝。”陳宜見和媳婦邊分揀煙葉邊說。
原來的南坡村產業基礎薄弱、主導產業不明晰,群眾多種植自給自足的玉米、小麥、黃豆等作物。基于此,駐村工作隊綜合研判,根據地理、氣候條件,帶領群眾發展烤煙、拐棗、黃姜等產業。
作為村監委會主任,陳宜見主動帶頭種烤煙,成立了南坡村健生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還確定了群眾通過土地、資金、勞務等形式入股合作社的帶貧益貧增收模式。
栽煙的頭一年,陳宜見的煙葉又大又長,油分足、成色好,80%都是中上部煙,不愁賣,這無形中增強了全村人發展烤煙的積極性。今年,南坡村共發展烤煙300畝。同時,合作社抱團發展的模式也讓群眾在家門口增收。據悉,2019年,在南坡村健生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的農戶共有54戶,戶均分紅700元。
智志雙扶,群眾脫貧動力足
“你好,陳支書,我現在在甘肅蘭州干建筑活,管吃管住,一月工資5000元,準備攢錢娶媳婦呢!”范恩清在電話里向村黨支部書記匯報著自己的務工情況。
幾年前,40多歲的范恩清與70多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讓人驚奇的是,范恩清有手藝,會修理、會木匠,可就是不干活,天天窩在家里睡覺玩手機,靠老母親撿拾破爛養活,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是名副其實的“啃老族”,讓左鄰右舍十分不解。
原來,范恩清曾得過腎病,身體不太好。加之沒攢下錢、沒成家、房子破舊不堪……生活的不如意讓他破罐子破摔,只想等著政策救濟。
得知情況后,駐村工作隊上門做工作,針對住房破舊的實際情況,實行危改,建廚房、改廁所,換屋脊、粉刷、硬化。住上了干凈通透的房子,范恩清的心也跟著亮堂了。2019年8月,范恩清踏上了外出務工的路,安心在外面打工賺錢。
針對在脫貧攻堅中出現的和范恩清一樣內生動力不足的貧困戶,南坡村駐村工作隊統籌幫扶指導、教育勸導、輿論引導和獎懲激勵,讓勤勞光榮、懶惰可恥成為群眾共識。
如今的南坡村,勤勞致富的人多了,脫貧發展的勁更足了。全村自主發展產業的群眾有240戶800人,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一項長效增收產業、一個當年增收項目。外出務工的有近200人,產業覆蓋貧困戶90%,產業長中短格局基本形成,貧困發生率從49%降至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