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朝登
旬陽縣白柳鎮白桑園村貧困戶周福濤依托扶貧好政策,發展養牛,在困境中闖出了新路,過上了好日子。
筆者見到周福濤時,他正在圈舍打掃衛生,雖然外面已是36度的高溫,累得滿頭大汗,但他卻干勁十足。現年44歲的周福濤,住在白桑園村二組,家有3口人。幾年前,他的父母相繼患病離世,欠下不少醫藥費,家庭的重擔全都壓在他的肩上。思來想去,他萌生了養牛的想法。
周福濤說:“那時候,一頭牛養一年可以賣個一萬多塊錢,當時就覺得如果有10頭牛賣了就可以賣到10萬塊錢,那生活條件就可以寬裕一些。”
說干就干,在鎮村干部的幫扶下,他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從渭南買回來了8頭待產母牛。可剛養了三個月,問題就來了:“當時就是把這個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喂養一段時間后發現草料不夠了。”
那段時間里,他每天早出晚歸上山割草,但數量卻遠遠不夠,見到鄰居家地里有農作物秸稈,他上門許諾用牛糞來換草料,借此慢慢熬過了冬季,迎來了小牛出生的日子,但這更讓他坐立不安:“沒有一點技術經驗,急得半夜都睡不著覺。”
駐村工作隊在了解到情況后,及時聯系鎮畜牧站技術人員前來幫忙,就這樣8頭小牛誕生了。但一來二去,反反復復出現的問題,讓周福濤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周福濤說:“把養牛這個事情想得太輕松太簡單了,每天都要喂料、打掃圈舍,還要上山去割草,很累,有時候就產生不想干了的想法。”
生活還得繼續,周福濤咬牙堅持,調整養殖思路、參加養殖培訓、上網學習。最終他決定從養殖周期上做文章,走繁殖牛仔的路子。在2017年的時候,他拿到了第一筆收入:“那是在2017年8月份的時候,一次性出售了4頭小牛,賣了2萬多塊錢,當時手里拿著那兩萬塊錢,一下就覺得有信心了,覺得是有奔頭的。”
于是,周福濤又繼續了養牛之路。他從外地買回來種牛,讓牛群可以自行繁殖。到了2019年,他的養牛規模已經達到了27頭,今年又出生了 10頭小牛,出售了6頭賺了6萬元。
“干這個事情首先要能吃苦耐勞,然后是要有恒心,能堅持下去,其次還要認真學習科學的養殖技術,積累養殖經驗。比如說我們養的種牛,各個生長階段都有不同的喂法,生小牛的要把它們放在一塊喂,還有快要生的放在一塊喂,還有沒有懷上小牛的這些牛放在一塊喂,因為各個生長階段不同,它們的喂法、它們需要的營養也不同。”周福濤說。
從最初的8頭到現在的31頭,從不懂技術到現在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從貧困戶變成致富能人,周福濤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關于產業的后續發展,他也有自己的計劃:“我想成立一個家庭農場,然后逐步把養殖這個規模擴大,然后用這個牛糞種植蓮菜、種植西瓜,準備走養牛,種西瓜、蓮菜這種綠色循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