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艷
牛棚里的幾十頭牛正低頭進食,林下圈養的一群雞慵懶地享受著陽光,蓮菜池里的荷葉亭亭玉立,李子樹上掛滿了果實……走進旬陽縣白柳鎮白桑園村2組周福濤的家,眼前一派田園風光。
2015年開始,割草、喂牛、清理牛糞等成了周福濤的固定日程。盡管每天“行程”滿滿,周福濤卻干勁十足。“去年出欄了10余頭牛,今年又將出欄10余頭,1頭牛可以賣1萬余元。加上每年賣土雞、蓮菜、西瓜,家里收入越來越高了。”算起經濟賬,周福濤和妻子一臉喜氣,“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要是沒有當初的扶貧貼息貸款,我這日子也不能這么紅火。”
現年44歲的周福濤,妻子是甘肅人,兒子剛滿10歲。2015年,因缺資金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宣傳下,周福濤本人也燃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想通過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而缺資金成為制約他發展產業的瓶頸。
鎮村幫扶干部了解到周福濤的困難后,幫助他申請到了5萬元貼息貸款。拿著這筆啟動資金,他建起了牛棚,買了8頭小牛、10余只雞苗,開始了自己的養殖產業。幾年下來,周福濤家的養牛規模越來越大,原先的牛棚已容納不下現有的30余頭牛,他又在家門前的地里新建了1座牛棚。
“我們的牛都是以喂草為主,主打純天然、無公害。”說起自家養的牛,周福濤津津樂道。他和妻子勤快好學,將自家牛棚打理得井井有條,同時響應秸稈禁燒政策,用自家的牛糞去換鄰里的秸稈或者牛草,這樣一來,既能節省養牛開支,又能保護環境,可謂一舉多得。
和周福濤一樣,白桑園村貧困戶朱朝剛也是利用小額貼息貸款發展電商,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朱朝剛原先一直在家門口開著一家小商店來養家糊口,2013年,因妻子患病,孩子上學,無暇照看店面,導致商店生意下滑。2018年,朱朝剛抓住旬陽縣經貿局組織電商技能培訓的機會,學習電商運營知識,利用扶貧貼息貸款購買設備、裝修店面、豐富商品,將自家的商店和線上微店結合了起來。
據了解,朱朝剛的線上微店主打綠色、無公害的旬陽土特產,像土雞、干豇豆、竹筍都是熱銷產品。今年,他還開通了抖音直播,僅年初1個月收入就達萬余元。
平日里,朱朝剛的微店主要通過收購本村或鄰村的農產品來更新商品品類,“下一步,我還將根據市場需求,與周邊鎮村的電商同行加強交流,取長補短,進一步豐富商品品類。”朱朝剛滿懷信心地說。
近年來,白柳鎮政府和旬陽縣農商銀行白柳支行聯手,簡化貸款手續,讓群眾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申請到資金。截至目前,共計發放499戶2331萬元貼息貸款,幫助群眾發展產業,擴大發展規模。一些投資周期短、見效快的特色產業在白柳鎮遍地開花,成為了脫貧攻堅的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