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宏飛
近年來,旬陽縣桐木鎮青山村按照“小規模”帶動“大群體”思路發展畜牧產業,在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推動“廁所革命”改善農村環境。
紅屋頂、水泥墻,鋼絲網、玻璃窗,遠看還以為是間廚房,走近才知道這原來是柯玉蘭家圈廁一體的生產生活“新模式”。
“我們的豬圈和廁所是現在村上最標準的圈廁一體設施,看不到原來農村養豬那種污水橫流、廁所臭氣熏天的現象了。”柯玉蘭自豪地說。
柯玉蘭一家原來住在青山村6組,因為患病,干不了重活,搬到村上的集中安置點后,一度為生計發愁,但沒過多久村上就給量身打造了“脫貧方案”——生豬養殖。
青山村的自然環境就和它的名字一樣,山清水秀,風景宜人。8組地處麻坪、趙灣、桐木三鎮的交界處,位于這里的集中安置點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可謂是青山村一個對外形象展示的“小窗口”。怎樣讓畜牧養殖既能增加群眾收入,又不影響環境衛生?青山村在縣扶貧、農業等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下大力氣對農戶已有圈舍和廁所進行升級改造,對新建圈舍、廁所重新設計施工。
“我原來的豬圈在路邊,用木實圍的,一下雨糞水流得到處都是,路過的人直接下不了腳。廁所也很簡單,就是棚棚子掛個舊床單,幾個石條一搭,夏天蒼蠅嗡嗡的,冬天風刮得呼呼的,受罪得很。”說起原來的養殖條件和如廁環境,8組的張守本很不好意思,因此對于圈廁改造非常積極。
為了減輕農戶負擔,統一建設標準,青山村整合涉貧項目,依托于旬陽縣豐茂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改造圈廁每戶4000元、新建圈廁每戶5000元標準,驗收成功后進行獎補,農戶僅需投工投勞即可。
這種標準化圈廁,每座15平方米,其中養殖區10平方米,可同時養殖6至8頭生豬,衛生間5平方米,可以裝修洗浴設施,也可以分成男女兩用,既經濟實用,也美觀衛生。
鎮農業站站長李龍安還給養殖戶算過一筆賬:“原來的老圈舍,普通農戶一年只能養一頭豬,現在的圈舍因為設計有通風、保溫、排污設施,不僅有利于生豬育肥,提高飼料利用率,還能防止蚊蠅滋生,不容易生病,農戶一年可以養2頭,兩年可以養三季豬,僅此一項收入就能翻倍。糞便還田后,還增加了土地肥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正是有了這種新圈廁,柯玉蘭買的兩頭母豬,僅去年賣豬仔收入就超過3萬元,再加上子女務工和其他收入,早已實現穩定脫貧。
2018年以來,青山村已完成了60戶農戶的改廁改圈,帶動發展生豬300余頭,戶均增收5000余元。今年計劃再投資25萬元幫扶40戶實現改圈改廁,逐步打造青山村畜牧產業“小規模”帶動“大群體”的發展模式。下一步合作社還將計劃利用養豬場產生的有機肥發展花椒和辣椒,通過土地流轉和勞務用工,實現村民的持續穩定增收。
如今,一座座標準化圈廁,分布在田舍農莊之側、綠樹掩映之下,放在那里是村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串起來就是全村一條產業長廊、獨特風景。
“改廁改圈,發展養殖,不僅是要增加群眾收入,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廁所革命,讓村民的衛生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改變,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環境意識和文明意識。意識提高了,自家環境變好了,村容村貌就會變好,這才是新農村應有的面貌,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青山村對得起青山兩個字。”青山村黨支部書記楊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