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棗,一種不起眼的水果,這些普普通通的農產品,因為被民營企業納入了規模化生產,搖身變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以前拐棗兩塊錢一堆,如今每畝收入竟然上萬元,從此旬陽的小拐棗成就了富民大產業,除政府推動大面積栽植發展外,“拐棗王”王茂均功不可沒。2018年10月,王茂均發展拐棗產業成績突出,被評為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家,受到安康市政府表彰。
王茂均是70后出生的旬陽山里娃,大學畢業后到南方工廠打工,憑著山里娃的淳樸和勤勞,從打工仔到總經理助理再到公司股東,干到年薪百萬有一定成就感的時候、他卻提出別妻離子回鄉創業,做起了要讓旬陽拐棗產業富民的美夢。讓他義無反顧回到農村的信仰就是那童年百吃不厭的的“百家飯”,青年一飲而盡的“拐棗酒”,中年夢牽情繞的“故鄉情”,要讓拐棗產業變成富民大產業。
2014年回鄉后,王茂均在旬陽縣一個叫龍頭村的地方,租下一院破舊的老供銷社,請來自己的親戚打下手,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全部貼進去,創辦了旬陽縣金茂生態農業發展公司。陜西省內第一個獲得了中國拐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率先在旬陽縣城關鎮龍頭村建設年產100噸的拐棗原漿酒加工廠,在“萬壽山”建設了2600畝融合產業發展與休閑觀光一體化發展的拐棗園。他立誓要推動旬陽的拐棗資源變成富民大產業。
為了促進旬陽拐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狀大,王茂均宣傳拐棗產業可謂不遺余力。在中國農民豐收節時,他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參加中秋特別節目《萬家邀明月,一起盼中秋》的節目錄制,還在中央電視臺CCtv7節目中接受訪談,旬陽縣委宣傳部曾多次協調中央電視臺品牌欄目《鄉村大世界》《綠色時空》《遠方的家》等節目相繼走進旬陽,持續跟蹤拍攝拐棗,還通過省、市、縣眾多媒體宣傳推廣,讓旬陽的拐棗馳名中外。湖北、四川等外地企業也紛紛前來旬陽收購拐棗, 加之被稱之為“旬陽拐棗三劍客”拐棗酒、拐棗醋、拐棗飲料等深加工企業趁勢崛起,使得旬陽拐棗的收購價由6毛錢一斤,逐步提升到7毛、1元、去年還是1.5元,今年上升級到1.6元一斤。據王茂均介紹,今年他的公司投入近百萬元收購拐棗,拐棗收購價比去年增長幅度比較大,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十一月下旬,走進拐棗王酒廠院落,十多個當地老弱貧困戶在為工廠摘取拐棗桿,這也是拐棗王王茂均產業扶貧的一個具體行動。王茂均除了在拐棗產業上扶持農民增收外,今年拿出10多萬元購買家禽,還向他所聯系幫扶的30戶貧困戶贈送20只雞、兩只鵝,讓他們滾動發展,增加收入。
拐棗,生長在秦嶺以南,被秦始皇以“萬壽果”命名,具有保肝護肝、開胃健脾、滋陰補腎的功效,可做酒、醋、飲料等。過去,旬陽縣農村拐棗樹雖然多,但僅有農戶自家釀制拐棗酒,形不成產業。自旬陽拐棗王酒業公司建成后,旬陽縣在廣泛調研后率先決策將拐棗產業作為長效扶貧產業,縣財政每年籌資1000萬元拐棗專項扶持資金,出臺《關于大力發展拐棗產業的意見》《關于印發拐棗產業基地獎補暫行辦法》《貧困村貧困戶產業扶貧獎補辦法》等,推進產業做大做強。旬陽縣農林科技局也整合退耕還林、涉林項目向貧困村傾斜,種苗、化肥、農膜免費供應,為拐棗產業注入“錢動力”。
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旬陽拐棗種植面積達30.8萬畝,占全國拐棗產量的80%以上,已出口到韓國、日本、印度,被研發成系列保健產品,年產值過億元。旬陽縣計劃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拐棗研究開發中心和全國最大的拐棗加工綜合產業園區,按規劃,到“十四五”末,旬陽拐棗總產量達30萬噸,鮮拐棗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年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這樣可就真正圓了王茂均的拐棗產業富民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