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通訊員 黃妮)家門口種地、外出務工、回鄉種茶,旬陽縣麻坪鎮絲鋪村50歲的王志忠一直在“折騰”著,只為過上一年比一年幸福紅火的日子。
和同齡人一樣,他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頂梁柱,一家幾口人靠什么生活,還要從他5年前在絲鋪村茶廠務工說起。
絲鋪村源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地人種茶習俗由來已久,2013年從籌備成立茶廠開始,王志忠就果斷加入,這個決定中不乏對新生活的美好暢想,更不乏對茶葉產業即將興起的無限憧憬。一邊負責基建,一邊積極投入老茶園開發中,王志忠在茶廠一干就是三年多,這個“老茶農”對種植、管護、采摘、加工有了新的認識。
從最初的開發老茶園著手,吃苦耐勞、酷愛學習的王志忠每月能領到3000元工資,茶廠離家里很近,有穩定收入又能照顧家人兩全其美。
政府免費提供茶苗,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發展茶葉還能享受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村里有廠子銷路不用愁,王志忠和茶廠工人一起開發老茶園300余畝,到了采摘季每斤鮮茶可以賣到120元的好價錢......茶葉的喜人前景來了。
絲鋪村受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條件落后制約,選擇外出務工的村民居多,村里的留守人員自然也多,“號召他們一起發展種植,有技術問題我可以協助解決,解決不了的我可以在網上學。”王志忠這樣說。
他絕不是語言的巨人,說行動就行動。不光鼓動自己的鄰居還擠時間走訪各組農戶,幫村民一起算細賬,就想讓更多的人都能通過這個保增收的產業富起來。
雖說當地人有種茶傳統但不汲取新技術,一味埋頭“悶干”絕不可取,他能拍著胸脯說自己協助解決技術問題,村級遠程教育站點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利用這個平臺不僅王志忠學到了最新知識,而且他鼓勵更多群眾通過觀看遠教片,學習借鑒外地經驗,更多村民也在不斷更新著技術儲備,越學興趣越濃,越干勁頭越高。
同村四組的貧困戶程光乾,孩子外出務工,獨自一人在家里,單靠種點糧食、喂頭豬不是長久之計,“免費開發他的3畝老茶園,我給幫忙經營管護,增收不是問題”,王志忠自信的說。敢實踐才會有收獲,在他的幫助下,程光乾經營著3畝茶園每年就能收入15000元。
帶領著大家邊干邊悟,在這過程中也有質疑的聲音:遇到極端天氣怎么辦?誰能確保豐產豐收?
一步步摸索中,村民擔心的問題也在政府幫助下逐個解決。“前段時間下大雪,多虧王志忠及時提醒我們采取措施給茶苗保暖,否則來年又要白忙活了,”沈行福這樣說。
鋪設管道度旱期,秸稈保溫抗冷防凍,奮斗道路的泥濘和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讓村民少走彎路,采取科學措施減少損失,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能讓他人吃虧,作為一名老黨員,王志忠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
每次見到王志忠,他總是忙碌著,忙著聲情并茂地給群眾傳授技術、講解政策、忙著瀏覽手機看看新的資訊、忙著調試遠程教育設備、忙著精心選擇培訓播放內容、忙著給茶園拍照......他隨時、隨地、隨手記錄著和村民攜手奮進路上的每一個小美好。
當茶葉在絲鋪村成為支柱產業的根基越來越牢固的時候,在王志忠的帶動下,群眾增收渠道越來越寬,流轉土地、管護茶園、采摘茶葉......多條路子都能鼓起群眾的錢袋子,而王志忠帶動80余戶貧困戶努力發展300余畝茶葉的樣子真的很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