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和義)近年來,在農村基層,攀比之風愈演愈烈、奢侈浪費日趨見長,沉重的人情負擔已然變成壓在人們心頭的大山:婚喪嫁娶、升學過壽、喬遷滿月、建房購車……但凡大事小情都要請客送禮,事越過越多,禮越送越重,辦事收禮的事主為爭面子,操辦越來越講排場,租豪車、請樂隊、發紅包、擺宴席的標準也水漲船高。村民一年賺的錢一多半都投進了人情往來里,還有不少家庭借錢、貸款送禮,甚至出現送禮致貧現象。這份“禮”讓不少農民苦不堪言,既加重了群眾的負擔,又帶壞了社會風氣,更影響了農村和諧穩定。針對這種不良風氣,旬陽縣積極探索推進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緊扣“村民自治”這一根本,聚集村莊治理,遵循民本思維,著重在“規”上做文章,切實在“約”上見成效,推動農村基層實現自我管理、守規遵約、萬眾創安。
修規纂約定規矩
2015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著重針對當前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注重從機制體制、源頭根本、規律方法上探尋社會治理的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依法治理新機制,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社會治理新機制,堅持民本思維,推進村民自治,實現了基層社會治理由“官治”向“民治”轉型、“管控”向“自治”升級。縣委、縣政府專門制定下發《全面推進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全面推進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由縣人大牽頭負責,各鎮人大主抓,村級黨組織領導,村(居)民委員會具體實施,針對現階段農村存在的一些社會治理性問題和不良風氣比較突出的問題,按照依法、簡潔、易行的原則,圍繞村域治理、矛盾化解、環境衛生、鄰里關系、移風易俗等內容,指導305個村居依法制定和修訂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大力弘揚愛國愛鄉、熱情厚道、與人為善、開放包容、崇尚文化、熱愛生活的淳樸民風,自覺抵制隨禮攀比、人情風盛行、紅白喜事鋪張浪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歪風邪氣。為提高村民民約的合法性、操作性、規范性,縣上組織開展了“金牌”《村規民約》評選活動,通過考官評、公開曬、大家提、群眾贊等“擂臺賽”,全縣共評選出十大金牌《村規民約》,提供各鎮村社區參考借鑒。縣委專門召開移風易俗大會進行動員安排部署,縣委政法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各鎮分片區召開推進會,推動落實。一場針對社會不良風氣大整治的決戰由此拉開帷幕。
創新機制促落實
規定重在落實。旬陽縣為了推動《村規民約》移風易俗落到實處,采取了一系列組合拳聯手推進,真正實現以規治村、以約促和。一是緊緊抓住“關鍵少數”。由縣紀委、監察局制定出臺了《旬陽縣規范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帶頭移風易俗的紀律規定》,要求全縣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在廉潔簡辦婚喪事宜、帶頭移風易俗中發揮表率和引領作用。組織部制定出臺了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執行移風易俗的問責處理規定。通過“兩代一委”和公職人員帶頭移風易俗、以黨風政風大轉變引領民風社風大好轉。二是抓好群眾思想引導。縣上大力組織開展“學興當”(學知識、興家業、當先進)新型村民教育活動,通過廣泛組織群眾召開小組會、院落會、田埂會,通過會議講解、輔導培訓、現場傳授等形式,動員廣大群眾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實用技術,討論集體事務、反映社情民意、凝聚發展共識,大力開展“立家規、傳家訓、正家風”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發家致富興家業、追趕超越當先進,在全縣形成移風易俗濃厚氛圍。三是創新推進落實機制。各村全部通過群眾自推、自評、自薦等方式,組建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服務互助會,通過群眾自治組織推進村規民約落實。村村成立了紅白喜事管理委員會,對全村過紅白喜事統一實施籌劃、預算、安排、組織、監督和落實,迅速遏制了濫辦酒席的陳規陋習。村村推選組建了道德評議委員會,針對村規民約的落實情況,開展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通過說事論理、明辨是非、以德教化,促進合約落實。同時,大力組織開展“新民風十星級文明戶”和“五好模范家庭”評選表彰活動,樹立標兵,弘揚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領規定合約落實。
全民參與促和諧
“村民自治”讓群眾自己制定的“小憲法”發揮了“大作用”,成為管理群眾自己事務的好平臺,成為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的硬抓手。據統計,今年以來全縣以村或自然村、組為單位,共召開村民議事會達1800余場次,參與群眾達到百萬人次,研究討論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1.2萬件,全縣減少“過事整酒”3500余起,節儉開支7000余萬元。該縣桐木鎮石板溝村制定的村民自治合約明確規定,只有“家人亡故、家庭成員結婚、新房建成喬遷”這3種事項,才能申請擺酒席,且直系親屬隨禮禮金不得超過200元、朋客隨禮禮金不能超過100元,過事設宴的各項開支必須控制在2萬元之內。一年來,該村“過事”32次,同比減少60%,開支減少120余萬元,戶均節約3萬余元。
旬陽縣堅持以推進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為契機, 狠抓村民自治,推進移風易俗,整治不良風氣,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縣攀比之風明顯較弱,群眾身上的重擔輕了,腰包也鼓了,團結一致、埋頭苦干、奮力爭先的勢頭更強了,公民道德素質大幅提高,全縣社會治理能力也明顯提升,基層共治共建共享的自治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