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彭紅梅)“秦巴無閑草,遍地皆靈藥”,旬陽青年吳群軍立足自然資源優勢,把中藥材產業培育為帶動農民脫貧一劑“良藥”,近日,被共青團委、農業部聯合表彰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院地合作,讓白芨走出深山
大山賦予他堅毅的性情,也磨煉出敏銳的思維,瞅準秦巴腹地豐厚的中藥材資源和大山外廣闊的市場,2004年,辭去公職的吳群軍注冊了新森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確立了打造陜南中藥材第一產業園的目標,甘草、柴胡等中藥材種了數千畝,而最讓他心馳神往的卻是瀕危中藥材白芨。
白芨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高,但無性繁殖的生物特性,導致白芨只能在深山零星生長,為了規模化生產,吳群軍創辦了新森林現代農業園區,與陜西師大生命科學研究員聯手,建設了中藥材白芨快速繁育基地,2012年在全國率先攻克了瀕危中藥材白芨的有性繁殖技術,改變了白芨種植只能挖野苗移栽的歷史,每畝生產成本降低1萬元以上,科研成果迅速應用于生產實踐,原本生長于深山的白芨在白柳鎮科研示范基地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并向小河、麻坪、呂河等鎮輻射拓展,僅10畝以上的大戶就有百余戶,帶動全縣白芨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3000畝,預計產值達3億元。
精深加工,讓拐棗煥發生機
另一個吸引吳群軍關注的中藥材種類是旬陽大地上古老的拐棗,從出口首批枳椇子那時起,他一直在思考怎樣讓旬陽人民世代相伴的拐棗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2012年,瞅準拐棗制品市場的他又創建了太極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陜西國家重點生物實驗室、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科技大學、陜西省中醫藥大學成立了拐棗研究中心,制定了全國第一個拐棗濃縮汁和拐棗飲料標準,建成國內第一條拐棗濃縮汁生產線,年加工鮮拐棗5000余噸,拐棗保肝解酒飲料被省工信廳認定為填補國內空白,“漢瀾”拐棗濃縮汁取得天然富硒標志使用資格,還被安康市政府列入八大國家級示范創建品牌之一精心打造。
在他的引領下,全縣拐棗逐步邁向產業化發展軌道,縣委縣政府多方考證,也把拐棗列為重點培育的新型農業主導產業,助推全縣拐棗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旬陽拐棗取得地理標志認證。
強引領,讓農民脫貧有方
多年來,積極投身中藥材產業發展,不僅帶動全縣發展中藥材產銷合作社22個、社員5500戶,也實現了自身快速發展,牽頭組建的盛農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被省農業廳授予省級示范合作社,建成的新森林現代農業園區被省政府認定為省級園區;個人也相繼被授予旬陽縣優秀鄉土人才、明星創富企業家等稱號,還當選全縣政協委員。
“做企業,不僅要奔著夢想矢志不渝,更要盡到社會責任,回饋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和鄉親的厚望,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這些年來,通過土地流轉、種苗扶持、訂單生產,直接幫扶8個村500余戶發展中藥材,提供就業崗位140多個,在他的帶動下,全縣人工種植中藥材僅草本中藥材就達63種、1.2萬畝,范圍涉及21個鎮200多個村;此外,他通過自己在安國等地的銷售平臺,每年聯系50多家外地客戶來旬陽考察市場,幫助種植戶銷售中藥材產品20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