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對于旬陽人來說是一個神秘而又熟悉的詞語,說它神秘是因為這個詞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因為保密,是不見于報端的,即使當時的人們說起,也十分神秘,對于今天的年輕人,更是少有所聞。說他熟悉是因為,旬陽曾經是三線建設的主戰場,而且父輩很多人都參加過當時的建設,其歷史價值和記憶彌足珍貴,對那一時代的記錄顯得尤為重要。
旬陽本土作家陳海缽歷時4年,利用業余時間創作完成35萬字長篇小說《赤澀歲月》,有待出版。《赤澀歲月》是作者跨越45年時空,打造的一部篇幅巨大,故事宏偉、情節曲折感人,歷史重大題材小說,具有極強的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和現實意義,填補三線建設時期這段歷史文化中民兵空白,已經引起市有關部門的重視。該小說與新近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的《陜西的三線建設》,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一定會得到三線民兵、學兵、鐵道兵和群眾的喜愛。是全國首部全景式反映三線建設民兵的長篇小說
該小說集中描寫了全國三線建設吹響號角后,陜南山區人民在三線建設中(搶修襄渝線)的感人故事和陜南風土人情,謳歌大智大勇大愛的三線民兵精神。作者在走訪大量三線民兵、鐵道兵、學兵,以真實的史料、嚴謹的文風、流暢的語言、飽含深情向我們講述了60年代末,陜南太極縣8萬民兵配合鐵道兵進行的一場艱苦卓絕的三線建設戰役,全景式展現太極縣民兵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和落后是施工設備技術下,不怕犧牲、克服困難、發揮聰明智慧,完成黨交給的三線施工任務,實現了1973年10月15號襄渝線全線通車。三線結束后,民兵們回到了農村,幾十年來繼續發揚和繼承三線精神,在社會主義農村建設中又發揮著積極巨大的作用。《赤澀歲月》真實表現了軍民魚水情,再現了三線人的喜怒哀樂、愛情婚姻家庭和人生理想追求,歌頌了廣大民兵和當地黨委政府在三線建設中的重大貢獻。
該小說展現了一副三線建設歷史畫卷,一代人的赤澀記憶,一段40年的生死戀情,目前已經入圍安康市重大現實題材文藝創作扶持項目。
作者
陳海缽,男,陜西省旬陽縣人,1976年生,大學文化,中共黨員,1995年8月參加工作,供職于旬陽縣委政法委。熱愛文化事業,1996年開始文學創作,曾在省市縣報刊雜志發表過短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通訊等數百篇,現為旬陽縣美協副主席、安康市美協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2012年公開出版的長篇小說《清風明月辭》,獲得陜西省紀委、省監察廳、文化廳等6部門授予:“黨的十七大以來陜西省廉政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并獲得安康市第五屆文藝精品三等獎。
鏈接:
三線建設是指為了抗御外敵,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后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按照中國軍事經濟地理區劃,三線則是指長城以南、廣東省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基本屬于內地的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國家從1964年起轉而加緊進行戰備工作,在云、貴、川、陜、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后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地區,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后方。
大三線建設歷時1964---1978計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時間段為1964---1972計8年,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國家在主要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涉及600多家企、事業單位的重建、搬遷、合并,整個工程規模史無前例。幾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民工的建設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他們露宿風餐,肩扛人挑,用十幾年的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羅棋布的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