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娟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一場冬雨,將石泉這座陜南小縣城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漢江靜靜流淌,遠山層巒疊嶂,時而飛起的白鷺與江邊公園晨練的人們相得益彰。天藍、水綠、山青,林業三大工程見證了石泉的歷史變遷,也為“石泉十美”增添了一分激情與活力。
告別伐木號子的鏗鏘
11月25日,云霧山頂的積雪還未融化,走在林間鋪滿樹葉的小路上咯吱咯吱地響,耳邊時而響起的禁止砍伐宣傳廣播似乎在提醒著人們不要忘了過去的一些“慘痛記憶”。
“過去砍樹砍得厲害,那會人們都沒有生態保護意識,這片林子基本都剃光頭了!绷謭隼蠄鲩L唐宜劍介紹說,伐木最嚴重的要數1969年修延安鐵路的時候,那會云霧山附近幾個村子的勞動力全部上山砍樹,沿大溪溝的幾座山梁大大小小的樹幾乎全部砍光,無計劃的大肆砍伐帶來的災難就是山體滑波和洪水泛濫。1972年的大洪水對大溪溝書記陳孝武而言仍歷歷在目,住在山腳下的他們一家在那次洪水中差點兒喪命,山上砍下沒有來得及運走的木料隨著洪水一根根的直流下來,橫七豎八沖得到處都是,道路斷了,農田毀了,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那個年代無從算起。伐木帶來的收益相比起重建家園來說微乎其微,人們似乎意識到“伐木號子”并非那么鏗鏘有力了,于是當年以管護森林資源為主責的云霧山國有林場順應而生。
云霧山國有林場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通過補植補載、低產林管護等措施逐漸恢復了這片山林該有的活力。唐宜劍是1986年到林場工作的,一干就是30年,見證了這群山從黃到淺綠再到深綠的過程。
“砍一棵樹只要幾分鐘,育一棵樹卻要幾十年,雖說從林場退下來了,但還是希望林場能夠一直平安,山林能夠更加繁茂。”唐宜劍說道。如今,接下這場護林接力棒的年輕場長正在對云霧山中的“生態鉆石”秦嶺紅豆杉進行普查和宣傳掛牌保護,云霧山也已成功劃入了國家森林公園。
迎來綠水青山的呼喚
山水相依自成一景,坐上游船便可將這大自然的饋贈盡收眼底。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形成了石泉“一河一川南北山”之勢。
清晨,站在后柳碼頭望去,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讓人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不禁贊嘆人們的巧奪天工。
“從曾溪鎮開始,沿途經過城關、池河、后柳、喜河等鎮村,這一條線都是長江防護林工程!绷謽I工程師牟國安指著漢江沿岸郁郁蔥蔥的林木說。
1997年,石泉開始了沿江兩岸的防護林工程建設,1999年啟動了歷時20年的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天保工程也正式動工,截至目前數據顯示,共計完成造林98萬余畝,石泉林地面積達到12.64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82.9%,森林覆蓋率由44.4%上升到75.8%。
縣城北面坡余家梁是石泉林業生態建設的一道樣板工程,20年前的縣城人民飽受荒坡帶來的災難,晴天一身灰,下雨天北坡流下的泥沙沖刷縣城后再匯入沿城的漢江中,當年的漢江被稱之為“小黃河”。2002年,石泉縣依托林業工程終于改變了北坡“和尚頭”狀況,現已建成的3716畝北辰森林公園成為了石泉縣城的一道綠色屏障。
青山依偎著江水,碧水映照著群山。不記得哪年開始,江面上的鳥越來越多了,在城關鎮饒峰河和中池鎮草池灣附近還出現了成群的朱鹮身影。
走向金山銀山的希望
11月26日,石泉縣今年的秋冬造林工作拉開了序幕,全縣共計造林3.41萬畝。調苗組對到場的種苗嚴格檢驗,確保到達農戶手中的280余萬株苗木都是合格的。
家住城關鎮珍珠河村的王善琴剛剛完成家里4畝青脆李樹的托盤刷白,為來年的收成添上一把力!斑@果樹管護起來還是有技巧呢,以前一抹黑的只管種,樹形差不說掛果還少得很,現在每年技術員都來指導好幾次,我這園子里的果樹長勢越來越喜人了!边B日來,縣林業局為推進林特產業長效發展,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對24000畝貧困村集中連片的核桃、李子、板栗、中藥材等經濟林品種實施撫育管護提升,預計年增收600余萬元。
近年來,石泉通過唱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逐步實現了從“植樹造林、管林護林”向“增收脫貧、興林富民”的轉變,現已建成了饒峰鎮光明村核桃示范園、后柳鎮長興村李子園、兩河鎮中心村五味子示范園、迎豐鎮香爐溝村林下魔芋等一批示范園區。以林業三大工程為抓手,累計建成了特色經濟林15萬畝,發展林下種植9萬畝,林下養殖400余萬只,2019年全縣涉林總收入達1608.1萬元,依托生態脫貧收益人數達30229人。
“我們林業人就是生態衛士,必須要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做最美的林業人,就要擔當起守林護綠、興林富民的使命!笔h林業局局長糜勇君說道。
一項項數據都是在負重前行,一代代石泉林業人扛起了保護綠色的擔當,攻堅克難只為了綠水青山的歡唱和金山銀山的回蕩。石泉,這座秦巴山區縣城現已成為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先后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