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慢慢看,西苑社區不簡單,組建志愿服務站,創業就業、平安建設、文化娛樂一條線......”在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文化社團”李奎衣表演自創的單人快板引起圍觀。
李奎衣夸的西苑社區,只是石泉創新社區治理,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新社區,建設群眾美麗家園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石泉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著力實施鎮村工作一體化、后續幫扶精細化、基層治理系統化,統籌推進移民搬遷社區治理和搬遷群眾后續發展服務工作,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好、快致富”,著力把移民搬遷社區建成群眾的幸福家園。
讓群眾住在花園里,生活在公園里
90后李倩,大學畢業考取選調生后,被省委組織部派駐在池河鎮五愛村工作已經是第3個年頭。
她告訴記者,2018年五愛村脫貧之后,提升人居環境變成頭等大事。村容村貌靠誰維護?歸根結底還是村民自己。五愛村根據情況實施了綠化承包到戶制度,由村委會給每家分配綠植,每家每戶負責在自家院落、門口、周邊,栽種維護,并負責房前屋后衛生等情況。同時打造“荷塘月色”等精品景點,一方面發展旅游產業,一方面為群眾美化生活環境。正是因為這種個性化的治理,2019年,五愛村獲得“全國文明鄉村治理示范村”榮譽稱號。
在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群眾正在進行荷田旗袍秀。龔仕建攝
在建設美麗家園的時候,把黨建建在社區上,筑牢基層堡壘,是石泉成功的秘訣。
從池河鎮順風村搬遷到西苑社區的貧困戶鄧永舟,逢人就說社區干部好,“多虧了陸書記一班人幫扶引導,讓我們在搬遷社區住的安穩,住的舒心。”
鄧永舟稱贊的陸書記名叫陸龍俊,原本是池河鎮上的機關干部。因陸龍俊群眾基礎好、威信高、執行力強,西苑社區剛剛建成后,就被鎮上選派到社區來工作,還被推選為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兼主任。
陸龍俊積極牽頭組建了西苑社區黨支部和居民委員會,同步建立了群團組織,配齊了班子,實現了移民搬遷社區管理服務有機構、有組織、有專人,筑牢了基層治理堡壘,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位于西苑社區金蠶公園的“金蠶”雕塑。
西苑社區占地總面積220畝,共搬遷群眾1215戶3813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181戶469人,是石泉縣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小區。2016年鄧永舟享受貧困戶移民搬遷補助政策,住進了西苑社區的樓房,圓了安居、優居夢。
據了解,石泉縣已全面建成117個設施配套完善、功能齊全、安全宜居的集中安置點社區,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對象5956戶15909人已全部穩定入住。
既要面子美,還要里子美
走進池河鎮西苑社區兒童成長家園一層,門口的展板貼著孩子的繪畫書法作品,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老師正在指揮孩子們合唱。90后志愿者梁玖成是活動中心所在地西苑社區的工作人員,來這兒做志愿老師已有一年,據他介紹說,兒童活動中心實際上相當于免費托管機構,老師全部來自社區志愿者隊伍。
家住池河鎮西苑社區的孩子們在社區兒童成長家園學習。張昊 攝
9歲半的王炎東正在一間教室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書。當問起他的名字怎么寫時,他一筆一劃認真地寫下自己的名字。
王炎東的家原來住在山上的明星村,在他的印象里每次去幼兒園上學,都要走好遠的路。后來他們一家搬到了西苑社區,上學再也不用走那么遠的路了。現在王炎東在鎮上的小學上學,學校離家不遠。
在隔壁的老年活動中心,幾位阿姨跳完晨舞正在練習走模特步,57歲的王延霞來這兒跳舞一年多,她說:“社區給我們組織了文藝協會,這個場地也是免費的,我們好幾個姐妹成功減肥,家里人都說我變得年輕了。”
王延霞說的其實是社區建設的互助幸福院。社區的群眾,只要年滿60歲,都可在院內唱歌、跳舞、喝茶、看書、就餐、就醫等。這里還有專門的志愿者對老人進行悉心照顧,呵護老人的身心健康,解決老人困難,讓老人充分感受到政府、社會的關愛。
說起社區志愿者,西苑社區婦聯主任孫麗給記者展示自己的手機,一臉驕傲:“我們組建了西苑社區志愿者微信群,哪里需要,群里一喊人就齊了。”
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村民正在村廣場自發組織跳廣場舞。龔仕建 攝
移民搬遷到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一組的老蔣和老劉,是住在一棟樓上的鄰居,因日常瑣事常發生口角,有時半夜三更吵得四鄰不安。群眾意見大,社區干部頭疼。
在創新社區治理中,西苑社區組建了平安建設志愿服務隊,日常收集排查矛盾糾紛線索,隨時發現隨時化解。志愿者多次到兩人家里,耐心調解、化解心結,終于解開了這一對“老冤家”心里的疙瘩。兩人不但重歸于好,還雙雙加入社區平安志愿服務隊,現身說法,參與化解矛盾糾紛,在社區傳為美談。
位于五愛村的一處文化墻。張昊 攝
石泉縣堅持以和諧為目標,深化完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把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做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環節。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聘請社區干部、居民代表、退休政法干警、行業專業人員1119名,做實161個村(社區)調委會,做強17個專業調委會。注重源頭預防化解糾紛,依托治安中心戶長,平安志愿者和民情聯絡員隊伍,定期進村入組、到樓院開展常態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升級進檔,構建了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實現了小糾紛不出組,大矛盾不出村(社區),難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既要美起來,還要腰包鼓起來
從池河鎮合一村搬遷到西苑社區的貧困戶劉文波,以前家住高山村,趕集上街要走兩個多小時,小孩上學也特不方便,全家人靠種地、打工維持著基本生活。
移民搬遷到社區居住后,陸龍俊等社區干部主動上門了解家庭情況,幫助劉文波聯系到駕校工作,幫她妻子聯系到江蘇一家文具廠上班,孩子就近上了學,假期在社區兒童成長家園也有人教育輔導管護,解除了后顧之憂。
在移民搬遷社區后續管理服務上,石泉縣通過完善搬遷社區設施配套、組織管理、服務體系,強化產業、創業、就業支撐,保障搬遷群眾財產、民生、公共權益,促進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據陸龍俊介紹,西苑社區這幾年配套完善了便民服務、民生保障、三留守關愛、物業服務設施。同時還把就業創業作為重中之重,引進社區工廠4個,提供350個就業崗位。建立完善就業創業幫扶工作機制,扶持自主創業91人,轉移就業807人,實現了有勞動能力家庭“人人有穩定就業,戶戶有長效增收”。
池河鎮新興村四組村民劉小蘭在查看蠶吐絲情況(拼接照片)。龔仕建 攝
據了解,石泉縣易地扶貧搬遷戶通過發展種養業落實產業增收4638戶6266人;建成新社區工廠22個,就近安置群眾就業798人;組織群眾縣內就近就業2881人;通過技能培訓、有組織勞務輸出等措施,落實縣外務工和自主創業3421人。截至目前,全縣5956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中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對象,已全部落實產業就業后續幫扶措施,實現了家庭穩定增收。
通過創新搬遷社區后續扶持發展,石泉實現了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有效提升了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三宜”石泉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2019年,石泉縣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位居全省、全市綜合評價“好”的序列,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