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孟少猛 周肇星
日前,走進石泉縣饒峰鎮富硒蛋雞養殖場,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飼料香氣。現代化的雞舍里,5萬羽蛋雞在恒溫恒濕的“空調房”中啄食,雞蛋順著自動傳輸帶緩緩滑出,糞污通過密閉管道悄然清理。
“以前養雞是個體力活,如今變成了技術活。”養殖場負責人劉寬明介紹,“系統可根據雞群生長周期自動調節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產蛋期通過環境模擬刺激母雞產蛋。如今,養殖場年產雞蛋量穩定在900噸左右,4名工人就能完成全場管理,人力成本大幅降低,產蛋率卻顯著提升。”
養殖場的數字化轉型,正是石泉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縮影。近年來,石泉縣向“新”出發,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融入農業生產,積極推廣應用智能化設備,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
在池河鎮明星村現代化養蠶工廠,筆者目睹了另一番科技圖景:石墨烯地暖調控著室內溫度,超聲波霧化器噴灑著細膩水霧,四層滑輪升降蠶臺如立體花園般錯落有致,自適應旋轉方格蔟自動調整蠶繭位置。技術員正通過物聯網平臺查看蠶室各項指標:“現在養蠶講究‘精準育蠶’,溫濕度誤差不超過0.5度,蠶結繭率比傳統模式高15個百分點。”
去年秋季引入的智慧蠶桑系統,讓池河鎮傳統蠶業就此煥發新生機。池河鎮人大主席吳曉軍表示:“新模式推行后,群眾養蠶張產收入比傳統養殖模式增加500元至1000元,生絲等級從4A躍升至6A。全鎮已建成9個小蠶共育室和1個蠶繭收烘中心,智慧化改造覆蓋全部共育環節,蠶桑產業真正駛上了發展快車道。”
從雞舍到蠶室,從數據平臺到田間地頭,石泉縣農業智能化轉型多點開花、全面推進。目前,全縣16個規模化養豬場已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7個養雞場配備了自動給料與糞污處理系統,3個水產養殖基地建成智能化示范點。
石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胡傳華介紹:“當前,全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39%。我們將繼續在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扶持和模式創新上給予有力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實現農業生產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