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陳杰)近年來,石泉縣充分挖掘生態優勢和富硒資源稟賦,聚焦富硒食品預制菜首位產業、生態旅游支柱產業、現代農業特色產業,聚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走出了“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預制菜為石泉鄉村振興添‘硬菜’”“石泉蜂糖李‘錢’景雙收”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聚焦整體規劃布局,著力構建主業突出、多業并舉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把握區域特色和區位優勢,提出“一核引領,四區聯動”的發展布局,將全縣11個鎮劃分為東部蠶桑文化體驗區、西部休閑農業示范區、南部漢江生態旅游區、北部森林康養聚集區,各鎮根據區劃定位,盤活存量、培優增量、提升質量,統籌推進鎮域特色產業發展。圍繞旅游康養、富硒食品、蠶桑產業、新興產業、裝備制造、中藥材六大產業,實行一項產業一個鏈條、一套專班,建立縣級領導任鏈長的“鏈長”推進機制。以跑遍“千山萬水”的韌勁不遺余力招引農業加工龍頭企業,持續配套完善生產加工基礎設施、優化營商環境、制定出臺扶持政策,著力助企紓困、筑巢引鳳。先后引進落地深鯊集團、王小余、柏盛魔芋、正興黃花菜等32家富硒食品預制菜企業,帶動全縣發展訂單種植4萬余畝,建成蔬菜保供基地33個。
圍繞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富民增收,力促產量、品質、效益實現“多贏”。大力實施“三品一標”建設行動,圍繞蠶桑、畜禽、林果、蔬菜、茶葉、中藥材等區域特色產業,累計培育石泉黃花菜、桑蠶繭、蠶絲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石泉雞蛋、石泉黑豬、秦牧李子、雁山茗茶等36個農產品獲得富硒、綠色、有機、名特優新、特質農品認證。制定產業獎扶、“特色產業貸”、小額貼息貸款等一攬子優惠政策,構建起“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能人大戶+千家萬戶”生產組織體系,采取保價收購簽訂單、村企合作建基地、拓寬市場開門店,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發展共同體。累計培育柏盛魔芋等24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5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發展36家“石泉食美”小碗菜連鎖門店,帶動1.1萬農戶實現產業增收,村集體經濟年收益超過3400萬元。延鏈條增效益,唱響鬼谷子文化、鎏金銅蠶文化、漢水文化三張名片,做足“農業+”文章,拓展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采摘等旅游功能。建成明星、勝利、中壩等10個農旅融合示范村,開發朱鹮小村、滄海桑田、中壩作坊小鎮等觀光休閑農業園區30個;開發鎏金蠶絲被、豐標牛肉、鬼谷子臘肉、魔芋方便食品等旅游產品59種,帶動全縣從事旅游業達到3.5萬余人,全年累計接待游客600余萬人次。
緊盯基礎設施、人才支撐、科技裝備等關鍵要素,持續補短板、強支撐、蓄動能。堅持縣域產業項目“一張圖”規劃、“一盤棋”考慮,秉承跟著產業謀項目、資金跟著產業走理念,整合項目、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累計實施特色產業項目2400余個,投資超過18億元,2025年謀劃貯備優勢產業項目98個1.61億元,持續夯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基礎。采取“內培+外引”雙輪驅動,優化人才引育服務保障,建立“三單對接”等機制,每年拿出300萬元外聘農林技術專家、村級產業發展指導員,招引鄉村人才155名,柔性引進專家人才160名,建成專家工作站12個,建成5個鄉村人才超市和2個科技示范點,持續提供產業人才智力支撐。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溫控、自動飼養、播種收割等智能裝備,累計推廣旋耕、播種、脫粒等農機具1300余臺套,推行“兩段式共育、三段式養蠶”模式,將養蠶由32天縮短至15天,實現張產效益提高500元以上;1項創新集成與推廣工作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2項集成創新與推廣工作先后獲得省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