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傳水
冬日暖陽下,石泉漢江波光粼粼,藍天碧水與群山倒影相映生輝,朱鹮與白鷺翩翩起舞,慕名而來的游客齊聚后柳碼頭,他們不停地拍照打卡,欲把水鄉輕柔之美盡收囊中。穿梭在后柳三峽之間的游輪上,游客們愜意地感受著詩與遠方。船艙里蕩氣回腸的“石泉號子”,盡顯秦巴漢子的粗獷豪邁,此時的游客們仿佛置若一幅幅人文與生態共舞的美麗畫卷。清風拂柳,浣女洗紗,小橋流水,漁歌互答……秀麗的漢江水就像一曲曲醉人的歌,讓人久久不愿醒來。這是石泉縣保護漢江水生態、發展水經濟的真實寫照。
去年以來,石泉縣堅決扛牢政治責任,在實現“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同時,充分挖掘水資源價值潛力,為促進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四長治河機制,深入開展“水環境問題大排查、水環境風險大整治、監測站點管護大提升”三大行動,統籌推動“生活污染源、工礦企業污染源、兩場(廠)污染防治設施、河道四亂、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企業污染、工程建設領域污染”七大專項整治,大力實施農村戶廁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工程,累計改造衛生廁所4740戶,建成公廁161座、污水處理場12個、污水處理站36座和區域性垃圾處理場4個,實現城鄉污水處理全覆蓋、垃圾處理一體化。對縣內4個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站點制定了具體管理措施,漢江水質始終保持國家Ⅱ類標準。為確保漢江水源地的絕對安全,該縣建立了一支由公安、交通和屬地鎮政府組成的檢查護送隊伍,對所有過境的;愤\輸車輛實行常態化引領護送,形成閉環管理,確保所有;愤\輸車輛平安通過。
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立足生態、富硒、綠色資源稟賦,堅持“穩一強二活三、接二連三促一、多業融合發展”思路,聚力壯大以富硒預制菜首位產業為引領、生態旅游主導產業為帶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圍繞建設“全國富硒食品產業強縣、西北預制菜之鄉”發展定位,發展訂單種植養殖基地8萬畝,培育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37個、農業龍頭企業22家、產業化聯合體8個、家庭農場56家、農業專業合作社22個,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47個,研發生產優質農副產品361個。圍繞打造百億級富硒食品產業集群,高標準建成富硒食品產業園,深鯊菜字頭、柏盛魔芋、正興黃花菜等17戶富硒食品龍頭企業先后入園,自嗨餐飲料理西北基地、年產7000萬袋速凍料理包、富硒魔芋純化粉生產線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創新開發蔬菜料理包、桑蠶、黃花菜、魔芋等四大富硒系列食品,“自嗨鍋”“石泉蠶絲”“石泉黃花菜”等名優特色產品叫響全國,產品暢銷國內外
依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人文內涵,確定了“南靠前,水為先”的旅游發展戰略,先后建成了4A級景區5個,3A景區5個,旅游示范鎮村16個,成功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深挖歷史傳說、人文典故、民俗文化、非遺傳承,積極打造鬼谷子文化、金蠶文化、漢水文化“三張名片”,每年常態化開展云霧山之春、漢江之夏、水鄉之秋、冬季“庖湯會”四季文旅活動,每月開展“跟著節氣去旅行”民俗文化展演,每周開展“秦巴水鄉·石泉十美”大型情景歌舞劇演出,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以文旅、農旅、工旅、學旅等“一業主導、多業融合”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已開發的明清古街、后柳水鄉、燕翔洞、中巴大峽谷、朱鹮小村、明星桑海游客如織,2024年接待游客645.9萬人次、游客總花費39.07億元,同比增長7.75%、8.24%。
在“兩山”理論的指引下,石泉縣實現了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全縣經濟增速始終位于全市第一方陣,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稱號,石泉縣創新河湖管護機制打造生態美麗河湖經驗入選2022年全國河湖長制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