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牛少定 王璐
近年來,石泉縣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持城鄉環衛一體化,采取“戶入桶、村收集、鎮轉運、場處理”模式,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抓手,創造優美整潔的人居環境,先后榮獲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后柳鎮榮獲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先進集體稱號,中池鎮被確定為省級鎮域生活垃圾治理試點鎮。
全域覆蓋,構建收轉運一體化。本著集約土地資源、節約建設成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垃圾填埋場建設的投入和管理運行成本,結合鎮域分布、鎮村人口規模和道路交通條件等情況,打破行政區劃,分片區建成南部片區(覆蓋后柳、喜河、熨斗三鎮)、縣城中心片區(覆蓋城關、曾溪、云霧山三鎮)、東北片區(覆蓋中池、迎豐、池河三鎮)、西北片區(覆蓋兩河、饒峰兩鎮)四個區域性垃圾填埋場,1個縣城建筑垃圾填埋場和1個餐廚垃圾場。根據垃圾運距的遠近和人口密度分布,在偏遠和人口相對集中的9個村莊建設垃圾壓縮中轉站。為鎮、村建齊垃圾壓縮車、轉運車、垃圾桶等收轉運設備,構建了終端處理、分類運輸、前端投放設施齊備的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結合河長制、林長制、路長制,聘用655名脫貧戶為保潔員,重點聚焦江河沿線、公路沿線、旅游路線“三線”和背街小巷、邊緣鄉村的環境衛生,徹底改善人居環境,縮小城鄉環衛工作差距,努力實現全域無垃圾,以全域環境整治夯實生態環保根基,實現了鎮村保潔網絡體系全覆蓋。
共同締造,探索垃圾分類加減法。深入踐行共同締造理念,發揮好群眾主體作用。廣泛動員民營企業參與,建成可再生資源回收站14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場28個,實現垃圾源頭做“減法”。將生活垃圾分類寫入村規民約,鼓勵農戶將有害垃圾集中到村(社區)換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實現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做“加法”。針對公共環衛設施后續管理難的問題,按照鎮村共管方式,鎮環保所負責日常監督,村級整合運用基層網格員隊伍,建立了一支環衛設施管護服務隊,確保設施設備有人管,作用發揮好。為確保工作成效,充分運用評比積分制度,采取道德評議紅黑榜、十星級文明戶評比等方式,讓群眾參與到垃圾分類治理評價考核中,增強了群眾參與性,確保工作推進有力有效。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3%以上,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建章立制,規范治理長效運行。堅持把制度建設作為垃圾有效治理的根本之策,建立考核、暗訪、預警三項工作機制。制定《石泉縣生活垃圾治理考核辦法》,明確鎮、村、垃圾處理場工作職責,細化工作任務,納入鞏固銜接、生態環保考核體系,保障垃圾治理有序開展。由縣鞏固銜接辦牽頭,住建、農業農村、環保、水利等部門抽調技術骨干到鎮、村、戶和垃圾填埋場暗訪生活垃圾治理情況,并納入年度考核賦分。探索出臺生活垃圾處理預警機制,根據鎮域常住人口、工商企業和季節變化情況,科學測算各鎮垃圾日產量、周產量、月產量,當生活垃圾持續一月低量入場時即觸發預警,由主管部門責令相關鎮查明原因并進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