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黃黎
石泉縣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和特點,以“鄉村振興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全縣各級人大代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帶頭宣講政策、建言獻策、干事創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人大力量。
田間地頭宣講忙 致富路上信心足
“今年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等新業態,深入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中池鎮堰坪村代表聯絡站,石泉縣第十九屆人大代表、中池鎮人大主席劉慧組織轄區縣、鎮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學習相關會議精神、鄉村振興惠農政策。
活動結束后,村民們紛紛表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堰坪村的發展將會迎來又一個“春天”,將堰坪村打造為全縣和美鄉村示范點的目標越來越明確,大家的信心更足了,干勁更大了,一定要把精氣神提起來,擼起袖子干起來,讓村里的產業變得更強、環境更美、老百姓的日子更紅火。
自去年石泉縣人大常委會在全縣各級代表中開展“鄉村振興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全體代表主動響應,通過代表聯絡站點、院壩會、上門宣講等形式紛紛下沉鄉村,來到田間地頭,把鄉村建設、產業發展、創業就業、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方面的新政策傳遞到群眾中間,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振興,激發建設家鄉的內生動力。
在“鄉村振興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中,各級代表到村舉行鄉村振興戰略宣講會265場次,參與代表1672人次,收集意見建議125條,轉為代表建議14條,協調處理群眾矛盾糾紛73件。
產業發展當先鋒 助農增收促振興
“以前這片林子一直是閑置的,自從何代表帶領我們搞林下魔芋,這片昔日的荒山野嶺現在變成了我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正在石泉縣城關鎮新聯村林下忙碌種植魔芋的村民樂呵呵地說。
“前幾年,村里撂荒的土地越來越多,留下的青壯年越來越少,作為村支部書記和縣人大代表,我得站出來為大家謀一條致富的出路才行。”談到村里的發展,何英國講起了他帶領鄉親種植魔芋的“致富經”。魔芋特別適合林下種植,而且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是高原山地農戶增收致富的好選擇。
何英國第一次向村民推廣魔芋時,得到的全是質疑聲。“既然群眾有顧慮,我就先干給大家看,如果成功了,就再帶領大家干!”2017年,何英國成為了村里第一個林下種植魔芋的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何英國種下的30畝魔芋在當年就迎來了豐收,一畝產2000多斤魔芋。魔芋帶來的魔力是巨大的,聽說何英國種植魔芋成功了,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們紛紛返鄉,跟著何英國干起了林下魔芋種植。三年來,新聯村就將魔芋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余畝,還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50余戶農戶用土地入股分紅,參與種植的農戶人均增收2000余元。
隨著“鄉村振興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全縣450余名人大代表在鄉村振興一線帶頭發展產業,提供農業技術指導,幫助推廣農副產品,不斷為群眾探索出更多的致富新路子,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書寫出助力鄉村振興的履職答卷。
干事創業當表率 美麗鄉村展新顏
“農村土法釀酒,歡迎大家進店品嘗。”在石泉縣后柳鎮中壩村作坊小鎮,酒香彌漫的酒坊門口,店老板一邊吆喝,一邊招呼大家進店體驗,幾名游客正在購買剛釀出的米酒。
縣人大代表陳國盛在中壩村承租了72戶移民搬遷戶的民房,結合傳統民俗,打造了陜南農耕文化體驗式作坊小鎮。每到周末和旅游旺季,景區的游客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十分熱鬧。
“72家作坊,一部分租給了從山上搬下來的農民經營,一部分由公司自營,另外我們流轉了附近村民1000余畝土地,建起了蔬菜、茶葉、林果采摘園區和游樂場、民宿,每年給村民支付租金和分紅。目前,景區帶動了周邊6個村、1100多名農民就業。”陳國盛說。
為了幫助在景區創業的農民經營好作坊,提升經濟效益,在后柳鎮人大的組織下,陳國盛帶領本村李國軍、李小秘、黃華朋等鎮人大代表與外租的作坊業主建立了聯系幫扶關系,主要給予技術、策劃指導,幫助增加消費人流。在人大代表的幫扶帶動下,“人大代表+景區+農戶”的旅游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一條人大代表示范引領、幫扶帶動、彰顯人大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在中壩村越走越寬。
“開展‘鄉村振興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地調動人大代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建功立業、貢獻力量,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主體作用。”石泉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方賢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