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朱廣
仲夏,石泉縣熨斗鎮富水河畔群山如黛、碧水似鏡,民居旁花木成畦,一塊塊綠油油的菜地格外惹眼,瓜果清香隨風在空氣中飄蕩,盈盈的笑意在沙灣村菜農鄧召玉的臉上自然地展開。
“來看看,這是我今年種的豇豆,長勢這么好,產量低不了,價錢真是沒得說。”正在園子里忙碌的鄧召玉,一邊熱情地招呼著客人,一邊手腳麻利地“趕著活”。走進鄧召玉家,整潔的院壩讓人眼前一亮,院落的一邊,還頂著黃花朵的“小金瓜”掛在藤蔓上,綠葉掩映間,一條條水靈靈的山黃瓜,圓潤飽滿,色彩亮澤,惹人嘴饞。輕輕摘下一條品嘗,入口爽脆、汁液溢滿味蕾,頓時讓人神清氣爽。
鄧召玉是沙灣村有名的蔬菜種植戶,她家雖只有5分左右的菜地,但勤勞的雙手和多年的種植經驗,讓菜地一年四季蔬果不斷,尤其是她種的辣椒,因為在當地最早上市而備受關注。走進菜地,豇豆挨著黃瓜,黃瓜挨著茄子,茄子挨著辣椒……方寸之地,豐富的蔬菜種植品種讓人嘆為觀止。
“現在就我們在家,種的菜自己只能吃一點點,絕大部分都是要賣的,不要小看這幾分地產的菜,一年下來至少能賣萬把塊,對我家來說是一筆很穩定的收入。”鄧召玉對自家的菜地贊不絕口。十幾年來,鄧召玉與丈夫一起侍弄這塊菜地,在這期間家里蓋起了樓房,供養了一雙兒女完成了學業,這塊菜地貢獻了不少力量。
“這些年我們家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出去打工掙錢,我們就專心把自家菜地盤好,種的菜被大家說是金葉子、致富葉,大棚里種的黃瓜已經罷園,茄子、西瓜、豆角、豇豆、辣椒即將上市,這一年收入比在外地打工少不了多少,而且還能照顧到孩子和老人,我家孩子說,這些蔬菜不僅僅是莊稼、更是產業,這個叫庭院經濟呢。”正在一旁打理自家蔬菜大棚的種植戶李先平也高興地分享起種植蔬菜的喜悅和收獲。
沙灣村黨支部書記張守軍介紹,沙灣村群眾圍繞自家庭院及周邊土地,發展蔬菜種植100余戶、300多畝,經濟效益連年遞增,群眾發展庭院經濟的積極性也日益高漲,全村依托臨近集鎮和富水河穿流而過的地理優勢,以無筋白菜、西瓜、有機蔬菜等為特色的庭院林果,有力帶動周邊群眾穩定增收。
在熨斗鎮,沙灣村蔬菜產業只是發展庭院經濟的一個縮影,熨斗鎮按照庭院經濟發展規劃,緊扣鄉村振興發展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規劃、因戶施策的發展模式,一戶戶小種養、小作坊等新型庭院經濟正在各村(社區)蔚然興起。下一步,熨斗鎮將不斷豐富庭院經濟類型,持續引導農戶大力發展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等,全面提高庭院經濟覆蓋率,讓庭院方寸地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新亮點,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