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凱
“微陣地”釋放“強動能”,“小驛站”帶來“大便利”,“小服務”促進“大治理”。近年來,迎豐鎮針對搬遷社區群眾辦事難、融入難問題,堅持按照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工作思路,深入實踐“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聚焦紅色主題,整合鎮域資源,探索建立迎豐鎮城鎮社區“紅色驛站”,實現了基層治理的廣覆蓋,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末端,開啟新形勢下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和管理服務新模式。
聚焦黨建引領,保障群眾利益
迎豐鎮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向新的生態空間、生活空間、生產空間覆蓋,把社區公共空間打造成為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平臺,將紅色力量、紅色血脈、紅色精神落實到服務中,體現在細微處。本著從群眾視角出發,致力解決群眾問題,切實保障群眾利益的思路,迎豐鎮按照有固定場地、有統一標牌、有專人負責、有必要設備、有管理制度、有活動內容、有活動資料“七有”標準,通過整合鎮域資源,利用社區閑置房屋,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搭建起一個占地面積50余平方米,下設“一屋一站一墻一港灣”(黨建書屋、“劉曉琴”連心驛站、“心愿墻”、愛心港灣),集理論宣講、學習交流、文化惠民、便民代辦、協商議事、矛盾調處、移風易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紅色驛站”綜合服務陣地,作為支部聯系黨員和群眾的橋梁,充分發揮黨建強大合力,整合社區資源,協調黨群之間的活動,形成資源共享和社區管理的良性循環。
聚焦為民初心,滿足群眾需求
“紅色驛站”始終秉持“我為群眾辦實事”目標,不斷完善功能,創新服務方式,切實解決群眾實際需求。完善功能布局,延伸服務觸角。“紅色驛站”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和功能布局,開放了便民服務區、休憩嘮嗑區、閱讀交流區、互動體驗區和民意直通區五大功能區域,配備了茶水柜、醫藥包、充電器、老花鏡等“小物件”,為居民群眾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便利條件,以“小物件”實現“真便利”。創新建議征集方式,暢通聯系渠道。建立溫暖“心愿墻”,社區居民的訴求和建議均可通過“心愿墻”填寫“小微”心愿,表達自己心聲。通過黨代表、人大代表、鄉賢能人入駐“紅色驛站”活動,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有效打通代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推動人民群眾的“金點子”巧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增強群眾的參與感、歸屬感、獲得感。轉變工作方法,破解治理頑疾。建立“劉曉琴”連心驛站,通過“望聞問切”工作法,聽民意、詢癥結、看實地、解難題,不斷提升推進協商議事、矛盾調解、法律咨詢等社區管理服務水平。
聚焦凝聚人心,發動群眾力量
“紅色驛站”堅持把“旗幟領航先鋒行”活動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的組織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推動基層黨建工作潤物無聲、深入人心。建立紅色隊伍,發揮先鋒作用。“紅色驛站”通過宣傳發動轄區老黨員、網格員、志愿者、愛心人士、普通居民群眾加入“紅色驛站”服務隊伍,根據個人愛好及特長,分類建立了3支紅色服務隊,實行坐班制,各類服務隊根據群眾需求開展常態化服務,形成了“社區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良好氛圍。利用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建立黨建書屋,為黨員群眾提供學習交流的場所,宣傳發動轄區老黨員、退休教師、創業能人、愛心人士等免費捐書,豐富學習資源。同時,每周天舉辦讀書會,讓轄區留守兒童有去處、有快樂、有收獲。作為紅色革命圣地,在“七一”“八一”“國慶”等節日,“紅色驛站”邀請退伍老兵、老黨員為學生、群眾講述迎豐紅色故事,使迎豐紅色歷史更加立體化呈現,使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得以更好發揮。匯聚道德能量,唱響紅色贊歌。通過舉辦健康知識講座、觀看紅色電影、學習“雷鋒”志愿服務等主題活動,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開展流動宣講、院壩會、技術培訓等志愿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黨的聲音,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整合各類資源,凝聚各方力量,提高黨員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能力素質。
自“紅色驛站”成立以來,城鎮社區28名黨員,10名志愿者主動在驛站坐班,負責為群眾提供服務;黨建書屋共開展4次讀書會活動;16名青少年及留守兒童參與;收集微心愿30余條,社區黨員干部都已全部認領并幫助實施;收集意見建議7條,均已妥善處理;成功化解2起感情糾紛;免費代辦服務13次。
下一步,迎豐鎮將繼續運用“驛站+”優勢模式,聚焦“功能提升、服務提質”,進一步完善“紅色驛站”配套設施,增強“紅色驛站”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將紅色力量、紅色血脈、紅色精神落實到服務中,實現大門常開、居民常來、服務常在,把“紅色驛站”打造成為黨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讓居民群眾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