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寧
春天的腳步,奏響催人奮進的樂章。今春以來,石泉縣迎豐鎮全鎮上下迅速行動,圍繞全省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三個年”活動,按照縣委“五個五”總體思路和“一核引領、四區聯動”整體布局,立足本鎮實際,搶占節令,不誤春時,以“拼”的精神、“闖”的盡頭、“實”的干勁,統籌推進全鎮經濟社會持續向優發展。
迎豐鎮梧桐寺村梯田
凝聚思想共識 激發奮進合力
“全會為我們駐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從產業發展到生態宜居,再到富民增收,每一步都是對全會精神的深刻詮釋,我們要繼續發揮地理優勢,以林下經濟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改善民生為核心,確保鄉村振興道路上沒有人掉隊!”迎豐鎮香爐溝村駐村工作隊員余海鋒信心滿滿地說道。
在縣委十六屆五次全會勝利閉幕后,迎豐鎮立即統籌部署,將全會精神傳達到每一個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切實把全會精神轉化為方案、行動和舉措,確保縣委決策部署在迎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田間地頭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2月13日,2023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和具體辦法。迎豐鎮立即組織成立宣講團,認真研讀、剖析文件精神,隨后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宣講。
院壩會宣講石泉縣“兩會”精神
2月26日,石泉縣“兩會”進入尾聲,從政府工作報告到各代表委員發言中,傳出了不少利好消息,對于群眾日常生活影響著實不小,如何讓廣大群眾知道和了解這些好政策?迎豐鎮選擇了最貼切群眾實際的宣講方式,鎮人大主席團組織縣人大代表深入田間地頭,召開院壩會、黨員大會,為群眾宣講起了石泉縣“兩會”精神,做到“聲”入基層、“聲”入群眾、“聲”入人心。
......
截至目前,全鎮范圍內共展各類宣講46場,受眾逾2000人次。這一場場深刻生動而接地氣的宣講,是思想上的盛宴,鼓舞人心,更是一次次凝心聚力的洗禮,催人奮進。
著力延鏈補鏈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近年來,迎豐鎮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第一要務,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大力實施產業“擴量、提質、增效”行動,多舉措構建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藏糧于地的同時,也為產業提質發展裝上“加速器”,實現群眾持續增收、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石泉縣迎豐鎮紅花坪村養雞場
2月20日,迎豐鎮2023年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現場推進會在紅花坪村黃精種植現場召開。“黃精非常適合在林下坡地種植,它對光照和水肥沒有太苛刻的要求,我們公司還負責回購,你們不用擔心銷路問題......”在現場,技術指導人員正在為參會人員進行詳細講解,前來參會的有迎豐鎮各產業鏈負責人、各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黨支部書記、駐村干部。
近年來,迎豐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經濟園,完成1600余畝林果經濟林的管護和改造提升;鞏固提升市級“林芋蜂”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個;建成集育雛、飼養、屠宰、儲藏和銷售于一體的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年育雛1.5萬只,養殖肉雞0.8萬只;打造魔芋萬畝鎮,建立市級魔芋園區1個,專業合作社6個,培育家庭農場15個;完成高標準桑園管護4000畝,今年將繼續整合利用山坡地和撂荒地資源,扶持發展中藥材產業1200余畝,穩步壯大產業集群,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迎豐鎮2023年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現場會
“去年,我們餐館旅館生意挺好,今年我們準備將閑置房屋擴建裝修一下,對就餐環境和住宿條件進行改造升級,讓本鎮居民和游客有好的消費體驗,對我們收入也有不錯的改觀!”迎豐集鎮家園聚旅館的負責人楊明菊說。
隨著鄉村振興事業不斷發展,迎豐鎮將庭院經濟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積極引導村民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圍繞“小特精”產業發展思路,根據家庭人口數量、種植技能、庭院面積和布局等實際情況,在房前屋后方寸之地發展種植、生產、經營等庭院經濟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院景”變“錢”景。
探索創新模式 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迎豐鎮城鎮社區共有512戶,1820人,有著較多的移民搬遷安置點,留守獨居老人較多,容易發生生活困難和突發疾病而無法及時得到幫助的情況發生,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是城鎮社區黨支部書記余順剛多年來的心頭之結。
前不久,城鎮社區一老人突發疾病,危急時刻,家屬立即按下了一鍵求助按鈕,社區工作人員接到“數字鄉村”智慧治理服務平臺報警后,立即前往處理。“如果不是一鍵報警及時呼救,后果真的不可設想!”患者家屬何相蘭提起當時的場景還是心有余悸。
此次危機能及時解決,得益于迎豐鎮創新推出的數字化智慧治理服務平臺。“我們集鎮社區為社區的獨居老人免費安裝了41個智能終端設備,它與數字化智慧治理服務平臺的服務后臺連接,可實現緊急救助、雙向通話、健康監測、遠程定位等功能。”余順剛介紹道。
迎豐鎮城鎮社區紅色驛站
近年來,迎豐鎮持續探索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網格”為載體,不斷強化紅色陣地建設,用好用活黨群活動中心、紅色驛站、鄉鎮數字電視等家門口陣地集群,進一步縮短基層治理半徑。將黨員先鋒、鄉賢能人、熱心志愿者整合在一線,建立健全常態化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推動鄉村更善治。推行“網格化+微服務”治理模式,打造村民身邊的民情收集點、百姓說事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精準對接群眾“急難愁盼”,提供“點單式”上門服務,讓基層治理更加高效,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