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孟少猛
“看起來美觀,住起來舒服,在小區里面還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跟以前相比,小區變化太大了,簡直就是一個新小區!”初夏傍晚,石泉縣城關鎮北街社區老冰棍廠小區內逐漸熱鬧,飯后下樓的李石萍和幾個老鄰居正在院內乘涼閑聊,談起本小區改造前后的變化,李石萍面露喜色、贊不絕口。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群眾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建設中的“民生大事”。近年來,石泉縣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緊緊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游“三宜”石泉定位,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優化小區服務,努力打造居住舒適、生活便利、環境優美、鄰里和諧的幸福美好家園。
截至目前,石泉縣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2個,惠及群眾1.75萬人,先后入選全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縣和激勵支持對象,老舊小區改造的工作經驗做法也在全市、全省交流推廣。
小區容貌怎么改?居民群眾說了算
停車亂、環境差、管道堵、路燈少……每個老舊小區都有各自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老舊小區改什么?怎么改?居民群眾最有發言權。
石泉繅絲廠老舊小區建成于1985年,當時正處于石泉繅絲業發展的繁榮期,曾是人們羨慕關注的樣板小區,但隨著國營企業的改制,該小區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居住空間雜亂、配套設施落后等問題也隨之產生。
矛盾日益凸顯時,石泉縣物業管理與房產交易所深入小區進行走訪調研,在全面摸清情況信息、宣講改造政策、收集民情民意、形成居民共識后,按照“要什么改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方式,于2020年底對繅絲廠小區實施改造,將適老化改造、強弱電治理、公共區域防水治理及管網鋪設等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內容作為改造的重點內容,補足設施短板,強化功能提升,全方位翻新外墻樓道、整頓線路管網,建設生態車位40個、停車棚1處、門禁系統及安防設施1套,公共衛生間29平方米,增設休閑小廣場2個。同時,全方位融入呈現改造特色主張,樹立繅絲主題精神堡壘,設計制作以繅絲產業為主題的墻面彩繪,增加全新的樓牌號等標識標牌,聚合小區精神風貌打造繅絲主題廣場,處處呈現出人文氣息,展現著“民心工程”。
改造后的老繅絲廠小區
如今的繅絲廠小區已經“脫胎換骨”,那個承載著石泉蠶桑歷史文化的老小區變成了人人稱贊的新家園。在樹蔭茂密的香樟樹下、休閑座臺上、開闊的健身廣場里,坐滿了買完菜回來休憩的街坊鄰居們。“我們在意見征求會上提了建議,很快得到了回應。住了近30年的老院子現在煥然一新了,綠化亮化美化都到位了,制作了文化墻,規劃了停車位,還修建了公共衛生間。這小區改造,改得實在是好!”繅絲廠老住戶梁國鳳滿意地夸贊道。
組織選舉業委會,推動小區建管并舉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在老舊小區改造這一大“民心工程”上,石泉縣把傾聽民意、精準實施放在首位,由“配餐”向“點菜”轉變,充分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采取決策共商、建設共管、效果共評“三共”并舉,讓老百姓樂于參與到“共建”中來。在老舊小區改造前,石泉縣物業管理與房產交易所成立6個民調小組,深入22個小區3100余戶開展走訪調研,宣講改造政策,收集民情民意,落實“訪群眾意見、議改造內容、公示改造方案”的“一訪一議一公示”機制,充分吸納群眾意見后,再行項目審批,確保“改”到群眾心坎上。
改造后的老冰棍廠小區
在改造中堅持全程公開,設置建筑材料展示臺、施工工藝展示區、材料資料展示區,突出入戶資料、項目手續、招標資料、工程材料、驗收清單“五項重點”,向小區居民“一目了然”亮曬展示。設立民情簿、意見箱、監督熱線,同時創新審計方式,從立項到竣工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讓居民全流程參與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確保建成“放心工程”。改造項目完成后,積極組織相關社區、業委會成員、樓院長參與竣工驗收,并對小區三分之二以上居民進行滿意度測評。驗收合格,且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的,方可驗收通過,努力打造群眾“滿意工程”。
緊扣宜居抓改造 顏值提升有力度
“現在不僅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了,小區周圍的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更可喜的是,政府補助10萬元,我們小區住戶自籌一部分資金加裝了電梯,現在上下樓實在太方便啦!”提起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巨大變化,石泉縣老物資局小區的居民賀兆云如數家珍。
本著“好看又好住”的原則,石泉縣堅持規劃布局、配套支撐、組織推動“三個到位”,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改造前,嚴格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急需、后完善“兩先兩后”思路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立足全域旅游定位,突出“一心三軸”和景城一體布局,精心編制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使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建筑風貌、區域文化特色和諧共融。堅持財政配套、向上爭取、社會融資“三向發力”,將老舊小區改造配套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為改造工作有序推進提供有力支撐。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納入“十件民生實事”,組建工作專班,建立“一月一調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一月一點評、一季度一次領導小組會議”的“五個一”機制,實行工期倒排、時間倒計、責任倒逼,集中力量破難攻堅,確保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老舊小區改造后加裝電梯
改造過程中,石泉縣精準施策強功能,精確發力攻難點,把徹底拆除違章建筑和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兩項基礎性、保障性工作,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打了一場場聲勢浩大的改造攻堅戰。根據老舊小區現狀,大力實施“治理臟、亂、差,改造建筑面貌、基礎設施、安防系統、空間環境,提升小區品質”為主要內容的“三治四改一提升”工程,分類制訂24項任務清單。針對違建拆除難問題,組建拆違工作組,實行分片包干拆、聯合執法拆、紀檢助力拆“三管齊下”,集中拆除違規建筑100余處,為小區騰出更多公共空間。
在規定動作“不走樣”的同時,通過“一區一策”完善小區功能,累計建成生態車位312個、停車棚27處、智慧門禁系統及安防設施182套,充電樁159個、公共衛生間92平方米,綠化景觀2327平方米,實現小區宜居便利、整潔有序。
老舊小區改造,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民心,老舊小區改造不僅使越來越多的“高齡”小區舊貌展新顏,更使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驚喜之情。
圍繞細節抓服務 小區治理有溫度
小區改造好了,顏值得到大提升,接下來如何常態化提升居民歸屬感和幸福感?這又需要花不少心思,還要下足繡花功夫。
在改造后的老栲膠廠小區,處處展示著“栲膠記憶”,“中國栲膠之母”大字、一卷帶有歷史記憶的膠卷、一臺老式的放映機和一張張老照片瞬間勾起老栲膠人的美好回憶;在改造后的老繅絲廠小區,繅絲文化貫穿整個主題廣場,承載著老繅絲人的精神寄托;在改造后的老冰棍廠小區,那陌生又熟悉的二八自行車,印著“冰棍”的白箱子情景再現,老冰棍廠的記憶瞬間涌上心頭,每個到此地駐足的人都能感受到久違的喜悅與激動……
石泉縣緊扣各小區的特色亮點,堅持“一區一品”,強調“內外兼修 ”,以“改造+文化”為抓手,用文化內涵為老舊小區改造塑魂,充分挖掘小區獨特文化IP,從細微處捕捉流淌在小區的市井文化,還原群體特有記憶,有效激發出小區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紅花小區新增的體育鍛煉設施
改造后的金江百司小區
在文化塑魂的基礎上,石泉縣實施居民自治規范化、物業管理標準化、社區治理長效化“三化”管理,通過健全體系抓治理,全力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后半篇文章”,讓“老住戶”過上“新生活”。
為提升物業管理水平,石泉縣建立“誠信檔案、負面清單、積分考核、黑名單和不達標退出”五項機制,實行物業企業“一企一檔”,定期開展專項檢查、群眾測評,清理退出不達標物業企業,倒逼物業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為提升居民自治意識,石泉創新“黨組織引領,業委會、樓院長、小區黨員協同,全體業主參與”的“1+3+N”自治管理模式。指導基礎較好、相對集中的老舊小區單獨設立業委會,規模較小、集中連片的樓棟小區“拆墻并院”組建業委會,暫不具備條件的組織推選樓院長。
“推選出來的樓院長大多是居民公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或是有公職的黨員干部,這些人在住戶中說得起話、帶得了頭、干得成事,像收垃圾費、協調鄰里關系、傳達社情民意等,都是他們樂于帶頭做的事。”據石泉縣住建局黨組成員、物業管理與房產交易所所長阮婕介紹,目前已實施改造的老舊小區引進專業物業服務企業2個,實現“大物業”聯建共治片區1個,組建小區業主委員會8個,暫未成立業委會的推選樓院長自治管理,實現了居民自治管理規范化。
深化“黨建+社區治理”,20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到社區開展共駐共建工作。高標準建設物業服務中心、智慧服務平臺和溝通議事平臺,規范建立小區“一約四會”,全面推行民情“三本賬”,利用“互聯網+共建共治”模式,在小區黨支部領導下,與小區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一起,在小區物業服務水平提升及社區治理上共同商議、共同決策、共同參與、共同監督,推動實現了小區管理服務有平臺、居民行為有公約、訴求解決有渠道、共建共享有成效。
以心踐行,向新而行。石泉縣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既具顏值又有溫度,小區環境品質得到提升了,各項事業也管理順暢了,居民群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小區改造提升全過程,更因此在原地獲得滿滿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一種“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在這里盎然勃發,一個更高水平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美好新家園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