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董長松)一半是整齊排列的魚池,另一半是無土栽培的蔬菜。在城關鎮絲銀壩蔬菜產業園區的聯動大棚里,這種魚菜共生的“混搭”農業走進石泉絲銀壩鄉村振興的大舞臺,為探索產業振興提供了一條新路子。
56歲的柯友斌是絲銀壩村蔬菜展業園的負責人,村支部書記退休后,他與絲銀壩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共建了絲銀壩蔬菜產業園。一次偶然的外出考察機會,他們到湖北看到的魚菜共生技術,他便敏銳地感覺到這種形式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于是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絲銀壩蔬菜產業園升級農業項目,建起了魚菜共生大棚。
在近三畝的陽光溫室大棚里,8個大型淺藍色養魚池整齊排成兩列,密密麻麻喂養著淡水鯽魚,而另一側則是分若干個培養槽,蔬菜則種植于水槽上,通過泡沫等漂浮材料將其托起,實現了無土栽培,中間由專用的凈化循環裝置實現養魚、種菜水循環。這種新型的魚菜共生復合耕作體系,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共生循環。
絲銀壩魚菜共生項目首批建設1500平方米,總投資60萬元,有著種植密度大、周期短、低污染、產出比高等特點?掠驯蠼榻B說,“得益于溫室大棚和水養分循環利用,成品魚和蔬菜生長周期都大大縮短,產量較傳統種植高了三倍。預計一年能出產2批次鮮魚、每一個半月能出產一批新鮮蔬菜,3畝地的大棚年總產值能達到50萬元。”
目前,該基地主要養殖有鯽魚、鯉魚和種植傳統的菠菜、生菜等,首批鯽魚投放喂養一月有余、葉菜無土蔬菜已長出嫩芽,長勢喜人。前期縣融媒體中心做了專題報道,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也有許多顧客上門商量合作事宜,雖然還未到上市季節,第一批2萬斤鯽魚已經全部預定完畢。
近年來,城關鎮緊扣縣委“一核引領、四區聯動”定位,深挖農業產業潛力,在新型高效農業上加大扶持力度,與縣農業農村局結成產業技術聯盟,一方面加大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支持,一方面下派農業局專家駐點指導,免費為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以技術助力產業振興。同時大力發展“歸雁經濟”,引能人返鄉發展,借力能人人脈、技術、資源打造高效農業產業示范點,以“點”帶“面”帶動區域農業產業壯大發展,持續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