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信員 李朱廣)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為進一步扛牢糧食安全責任,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熨斗鎮積極開展“我為糧食生產助把力”活動,動員廣大黨員干部擼起袖子、卷起褲管,到田間地頭干農活,緩解農忙時節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家庭勞動力短缺的燃眉之急,拉近干群關系,切實將糧食安全生產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夯實“糧袋子”、穩住“油瓶子”。
跟著時令干。“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句話在農村家喻戶曉,每年5月正是大忙時節,收菜籽、插秧、插紅薯、割麥子等農活集中開展。為了不誤農時,熨斗鎮早先謀劃,部署開展農資農具市場檢查,動員群眾提前備好農具、開展好田間管理,按照群眾勞動習慣,適時調整工作安排,充分保障群眾勞動及休息時間,確保不誤農時。
跟著“ 把式”干。在玉米播種現場,務農老把式熱情地講解玉米下種的時間、苗間距、窩子深淺、在不同坡度的土地上該怎么處置等知識。說到關鍵處,授課的師傅拿出隨身攜帶的尺子進行測量,扎扎實實地給年輕干部展示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充滿泥土味兒的“田間課堂”,通過“接地氣”的教學,為年輕干部補上在農業生產上落下的課程。
跟著模范干。“我們都跟在勞模后邊,學學人家怎么干”,參加勞動干部的一句調侃,讓前不久剛受縣委表彰的勞動模范朱貴武羞澀地笑了笑,作為勞動模范,朱貴武干工作是公認的扎實認真,干農活也是一把好手。
在油菜地里,朱貴武手持鐮刀,向參加勞動的同志講解,“握刀柄的力度要恰當,松了刀會脫手,緊了可能把自己給傷了,同時要注意腳底下的茬子,不要摔倒了,干農戶沒多大的技巧,要自己去熟悉掌握,要多看下種地老前輩是怎么做的”。
在水稻田里,先聯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隊員們一大早就忙碌起來,拔秧苗、運秧苗、下水田,隊員們行動迅速,沒有一絲猶豫。在第一書記邱衛東的帶領下,隊員們認真仔細插起秧苗,尤其是插秧隊伍里兩位女同志格外顯眼,他們以實際行動,充分闡釋了新時代年輕干部的擔當。
跟著技術干。“種地是個大學問,有很多門道在里邊,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再到采摘收獲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很有科技含量的,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這是大量實踐證明了的,只有科學種田,才能越種越甜……”熨斗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負責人張先春指著劉家灣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茄子地說到。張先春是熨斗鎮為數不多的農業技術科班出身的干部,對為“我為糧食生產助把力”活動十分支持,他認為只有腳踏在田坎上,才能講明白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在一旁的茄農老劉接話茬說到,“今年的茄苗肥肥壯壯,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種子選好,選種是關鍵,種子不同,一畝地的產量能差好幾百斤,再就是肥料選得對,施肥時機得把握好,否則不僅白花錢,還耽擱茄苗的生長,種地是門大學問,不講科學真不行”。以張先春為代表懂技術的干部,發揮自身技術專長,通過在田壟上的示范,為群眾樹立了要科學種田,跟著技術種田的觀念。
跟著政策干。推進大豆玉米套種,既能保障糧食生產,又能提升糧油生產能力,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入戶走訪,召開院落會、小組會,了解套種、擴種意向,宣傳惠農政策,推廣套種模式,講解套種技術標準。“玉米每年都有種,今年和大豆套種還有補貼,關鍵村上還給發放大豆良種,等油菜籽收割了以后,我就把這兩樣種上,不僅提高糧食產量,還能拿補貼,一舉兩得”,在沙灣村糧油套種技術指導現場,一名村民開心地說到。通過廣泛動員和政策宣傳,熨斗鎮群眾參加糧油套種、擴種的意愿明顯增強,為穩固和提升糧油種植面積,提升產量,構建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