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濤
石泉縣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186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1.8%,森林覆蓋率75.8%,秀麗的漢江繞境而過。因境內山、水、洞、峽、灘、瀑自然景觀奇特,素有“秦巴水鄉”“石泉十美”“陜西小江南”等美譽。
林長制實施以來,該縣11個鎮150個村(社區)共設立縣、鎮、村三級林長1151人;建立部門聯席成員單位18個;抽調業務骨干6人組建了林業行政執法隊;設立縣公安局、鎮派出所、村森林協管員三級森林警長165人;設置11個鄉鎮林業站兼職林業干部11名,承擔林業相關工作;外聘林業產業技術專家18名,開展中蜂、林果、中藥材、林下魔芋、嫁接改良等技術指導服務;續聘選聘476名網格護林員等體系建設。
建立三級林長制配套制度,合力保護綠水青山。通過精準、明確、規范的各級林長森林資源保護與綠色發展職責制度,搭建森林生態“三道保護墻”,倒逼森林資源保護前沿陣地的護林員巡山方陣、鎮級林長監督管理方陣、縣級林長部署督導統籌方陣時時處入高壓警戒態勢運轉。截至目前,該縣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件;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實現松材線蟲病疫情發生面積和疫木數量雙下降,取得了“青松保衛戰”階段性勝利,全縣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5‰以內;救助受傷野生動物3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朱鹮1只,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麂子1只、飛鼠1只;辦理臨時、永久占用林地14起,收繳森林植被恢復費590余萬元;林業執法大隊辦理擅自改變林地用途違法行政案件4起,處理違法行為4人;現階段辦結2起濫伐林木案件;替換護林員履職不到位9人,化解涉林信訪32起。森林資源安全風險明顯降低,隱患排查化解能力逐步提高。
建立“林長+山林經濟+生態旅游+鞏固生態脫貧成果”模式,合力助推鄉村振興。確定“1331”工作法,即“1個中心,以林長制改革為中心;3個圍繞,圍繞創建全國‘兩山’理論示范縣、圍繞創建全國文化旅游名縣、圍繞創建西北生態經濟強縣;3個鞏固,鞏固生態脫貧成果、鞏固山林經濟成果、鞏固生態旅游成果;1個重點,以鄉村振興為重點”。通過“林長+”模式,牢牢守住森林生態安全底線方向不變,改變森林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
“林長+山林經濟”。近年來,該縣已建成特色經濟林15萬畝,發展林下種植達15.05萬畝、林下養殖達300萬只(頭、羽)。其中,已建成優質核桃園6萬畝、優質茶園4萬畝、板栗園8.8萬畝、特色林果3.5萬畝、密植高效桑園7萬畝。據統計,目前該縣山林經濟綜合產值達到25.36億元,占縣域GDP的31.3%以上;農民人均收入的31.2%以上來源于山林經濟;鞏固脫貧成果發展山林經濟的脫貧戶參與率達到了66%以上。
“林長+生態旅游”。為加強全縣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該縣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中央財政造林補貼試點、“三化一片林”、重點區域綠化、長江防護林、義務植樹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建設資金科學開展國土綠化,以景區景點及鄉村綠化美化為重點增綠添景,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養老、休閑度假、農家民宿客棧等生態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目前已建成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5個;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榮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國家級森林鄉村3個,獲首批省級森林旅游示范縣,創建省級特色名鎮5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9個;已建設森林旅游景點25處,年接待游客64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4.84億元。
“林長+鞏固生態脫貧成果”。為鞏固生態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該縣把推行林長制作為“十四五”時期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抓手,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實施產業振興“五十百千萬”工程,狠抓林業產業項目建設。今年爭取到5個林業產業建設項目,總投資676萬元。其中,有效銜接資金2個,項目資金298萬元;3個涉農整合項目,資金378萬元。積極爭取生態護林員崗位57名,護林隊伍進一步壯大。目前已完成年度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兌付到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