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杰
“鵪鶉生長快、周期短,收益還穩定,今年養了10萬羽鵪鶉,日均產鵪鶉蛋600公斤左右,僅此一項年產值就超過200萬元。”在石泉縣曾溪鎮瓦窯村鵪鶉養殖場,說起依托鵪鶉養殖不斷發展壯大的集體經濟,鎮人大代表楊繼寶打開了話匣子。
對楊繼寶來說,走上鵪鶉養殖這條路還真是個巧合。2018年之前,楊繼寶從事餐飲、裝修等行業,因為一場意外,他失去了從事繁重勞動工作的能力。在家養傷期間,他通過互聯網了解到養殖鵪鶉大有前景。傷勢恢復后,楊繼寶便同瓦窯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去四川自貢、山東武陟、陜西涇陽等地進行考察學習。隨后,他便回到家鄉開始創業。
創業路上并非一帆風順,楊繼寶最初選擇自己孵化鵪鶉幼苗,由于經驗不足,孵化出來的雄鵪鶉占了一半,導致鵪鶉蛋產量跟不上,養殖成本也大大增加。后來他向有經驗的養殖專家請教,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鵪鶉養殖的道路。
回想起那段艱難的創業歷程,楊繼寶感慨地說:“那時候育苗、撿蛋、處理鳥糞、開拓市場、送貨啥都是我自己來,鳥兒一有啥事我急得直掉頭發,晚上連覺都睡不著。”一路走來,楊繼寶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豐收了累累碩果。
隨著養殖經驗的不斷增長,楊繼寶的養殖場規模越來越大,從最初引進的6000羽迅速增長到4萬羽,小小的養殖場再也撐不住這龐大的鵪鶉“軍團”。2018年,他又投入了40余萬元,將20余平方米的小作坊升級成300余平方米的大廠房,年產值增加到100余萬元,隨后他成立了石泉縣瓦窯飛寶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2019年,瓦窯村成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2020年初,合作社注資100萬元將鵪鶉養殖基地擴大至1500余平方米,鵪鶉養殖也從4萬羽增加到現在的10萬羽。楊繼寶與多地的客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年產值超過250余萬元。此外,楊繼寶還聘請村民在鵪鶉場務工,主要負責飼料搬運、撿蛋等工作,遇到上鳥、下架等節點,楊繼寶還會就近雇傭10余名村民前來幫忙。
自創業以來,楊繼寶靠著國家政策的支持、自身的打拼、瓦窯駐村工作隊的關心和幫助,事業蒸蒸日上,當選為曾溪鎮人大代表,被評為“2018年度能人大戶”“帶貧益貧先進組織”。2018年,還被石泉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楊繼寶的鵪鶉養殖規模雖然越來越大,收益也日益增多,但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初心始終沒變。近年來,外面很多人都想收購他的鵪鶉場和養殖技術,他都斷然拒絕了。“我生長在瓦窯村,是一名基層人大代表,也是一名黨員,人民選擇我當代表是相信我,希望我能為家鄉做點事,那么我就應該扎根瓦窯,為瓦窯村集體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希望通過鵪鶉產業帶動村民們一起發展,使瓦窯村的鵪鶉系列產品逐步走出石泉,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下一步,楊繼寶將依托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進一步延伸鵪鶉產業鏈,走育雛、養殖、深加工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道路,做大地方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