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姜緒明
近期,石泉縣鄉村振興學院舉辦了“石泉縣現代高效蠶桑技術及職業蠶農專題培訓班”,全縣農口干部、合作社法人、相關企業代表等70余人參加培訓。
這是學院針對農業專技人才舉辦的一期培訓班。因培訓內容實用、模式新穎,來院洽談合作辦班的單位絡繹不絕。對接鄉村人才振興需要,學院立足自身定位,圍繞鄉村振興主題,磨內容、研業務,為培養本土人才提供了陣地,促使辦學有了品牌、有了實效、有了動力。
精建平臺,培養人才有陣地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盡快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石泉縣以人才振興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不新建校區,不自聘師資,整合用好現有資源,集約集成產學研用,把學院設在黨校,把課堂搬到現場,構建特色“理論+實踐”教學模式,成為各級各類人才充電賦能的新陣地。
饒峰鎮大灣村支部書記、村主任胡昌友在參加學院承辦的“一肩挑”干部培訓班后,深有感觸地說:“咱們縣鄉村振興學院成立得太及時了!這些年,在國家政策扶持和縣委政府科學引領下,村上的主導產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現在產業做大了,要繼續做強,這就需要有專業的人來進行管理和指導。鄉村振興學院正好發現了這個問題,針對我們村干部、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專題培訓,講理論、教方法,讓我們這些‘門外漢’也能變成‘土專家’。”在具體培訓過程中,除了把教授請到課堂講解理論外,還把專家請到田間地頭,全流程觀摩,手把手指導,幫助農村實用人才盡快掌握專業技能,提高產業發展實效。
精選主題,承接辦學有品牌
學院秉持“開放、創新、融合、一流”辦學理念,以“一站一園五校多點”為支撐,圍繞鄉村振興主題,科學設置1-3天培訓日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農民夜校,“分眾式”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鄉村振興、專業技術、創業就業、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班,持續開展“送教上門”“送課下鄉”“百課進百村”宣講活動,著力打造鄉土人才培訓新品牌。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后,我們迅速開發相關專題,把黨史課程納入學院課程培訓體系,采取主動對接、送學上門等方式,把學院的課程推出去,把名聲打出去。”學院辦公室負責人如是說。為了讓主題培訓更具濃厚氛圍、更有成效,學院還專門打造了鄉村振興文化活動室、黨史學習教育文化背景墻,讓學員在沉浸式體驗中,增進理論認同,啟發實踐思考。
精磨內容,深化培訓有實效
為確保培訓取得實效,學院以“多元化”師資、“精準化”課程、“深度化”教學為抓手,因需賦形,因材施教。組建“多元化”師資庫,對接省市黨校、高校,共享名師名家,組建“高端師資”;聘請縣鎮領導、先鋒模范、行業專家、企業人才、能人鄉賢,培育“本土師資”。建立“精準化”課程庫,堅持需求導向,開發9大類專題課程,為參訓學員提供“菜單式”點課、“模塊化”組課、“個性化”定課服務。推行“深度化”教學方式,依托“掌上黨校”搭建“云課堂”,依托現場教學點設立“流動課堂”,綜合運用理論講授、專題研討、情境體驗、實踐觀摩等方式,增強教學吸引力、感染力、趣味性,促進學員學思踐悟、知行合一。
學院成立距今僅3個月,已承接舉辦全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干部培訓班,主任講壇,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班,醫療保障政策培訓班,兒童督導員、村(居)兒童主任培訓班,蠶桑技術培訓班共10余期,培訓黨政人才、基層專干、農技人才、產業工人、農村人才2000余人次。
精研業務,振興發展有動力
學院成立后,如何良好運行,有效發揮作用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院領導班子積極組織外出考察調研,學習先進經驗,多次開會研究,集思廣益,制定印發《石泉縣鄉村振興學院2021年工作要點》,明確工作任務,落實具體措施。理論研究方面,安排專人負責分類整理鄉村振興中省市縣相關文件、政策資料,反復校對、編印成冊,超前籌劃舉辦石泉首屆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為抓好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做足準備。實踐指導方面,以城鄉低保、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全域旅游等為主題,深入部門、鎮村、企業調研,撰寫調研文章,提供決策咨詢。人才培養方面,聚焦人才需要,優選師資、精選課程,推動“師資轉智庫、教案轉方案、學員轉專員”,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