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許兵)石泉縣堅持把建設“五美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戰略任務,制定了出臺了2021年鄉村振興實施意見和產業振興實施方案,按照“規劃引領、示范帶動、整體提升、突出特色、注重創新、凝聚合力”的原則,重點實施產業振興“五十百千萬”一大工程、開展鄉村建設一大行動、狠抓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典型、推進一系列鄉村治理創新、構建一套長效保障機制,以“五個一”促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
實施產業振興一大工程。通過培育五大龍頭企業,建設十個農旅融合示范區,培育一百個集體經濟強村,培育一千家有示范作用的家庭農場,以此帶動培養一萬名農村能人。按照“一業一龍頭、一企一政策、一企一品牌”要求,幫助企業提質增效擴產,不斷發展壯大“桑、畜、菜”三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天成絲業、柏盛魔芋、及食雨蔬菜、正興黃花菜、雙樟牧業 5 個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全縣養蠶規模達到 7萬張、生豬出欄 15 萬頭、蔬菜種植 7.2 萬畝、魔芋種植 4 萬畝。按照“主體明確、產業突出、業態融合”的要求,持續打造城關楊柳田園新區、池河金蠶小鎮、饒峰驛站等10 個農旅融合示范區。著力把城關鎮雙橋村、池河鎮力建村、饒峰鎮光明村、兩河鎮中心村等 20 個集體經濟基礎好的村培育成集體經濟強村,努力培育一批有示范效應的家庭農場和一批有知識、有境界、懂技術、會經營、敢創業、善創業的農村能人。
開展鄉村建設一大行動。圍繞產業振興“五十百千萬”工程做好基礎設施配套,重點推進子午河、汶水河兩河段防洪工程、喜熨路一期和本草溪谷、雁山瀑布、明星村旅游道路建設,建成5G 基站 40 個,完成農網改造 124 公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抓實“八清一改一綠化”工作,農村污水處理率達 55%以上,生活垃圾治理率達 95%以上。優化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實施恒大小學配套附屬工程等校建項目 12 個,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期工作,加快基層敬老院消防設施及護理設施改造項目建設,強化養老服務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創建數字鄉村示范 1至3 個。推動“互聯網”向農村延伸,著力發揮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的普惠效應,推進城關、后柳、池河三鎮一體建設,做大做優縣城,提升重點集鎮和農村社區綜合配套,提升承載能力,讓有條件的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
狠抓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典型。堅持示范帶動,統籌人財物資源,著力建設 3 個示范鎮和 10 余個示范村,探索形成 5 大鄉村振興模式。將池河鎮打造成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后柳鎮打造成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云霧山鎮打造成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打造楊柳新區、明星、五愛、勝利、中壩、堰坪、官田、先聯、紅花坪、檔山、絲銀壩、中心、油坊灣等一批示范村,探索建成一批農旅融合型、“一村一品”型、“三集一化”型、“四化同步”型、數字鄉村型的示范村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典型,為全縣面上整體拓展提升積累經驗。
推進一系列鄉村治理創新。堅持“黨建引領、三治結合、標本兼治、注重長效”的原則要求,持續深化三級書記民情“三本賬”制度,推進鎮村工作一體化和基層黨組織“六化”建設,完善基層社會治理“三共六制”模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堅持落實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三個六”工程,務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化以農村土地和產權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配套,促進城鄉要素有序流動,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扎實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提升搬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產業布局,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融得好、逐步能致富。深化“三個六”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長效機制,深化推進“能人興村”戰略,深化平安石泉和法治石泉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促進縣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一套長效保障機制。建立干部包抓機制,落實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要求,深入推進鎮村工作一體化,促進鎮村兩級組織深度融合、高效聯動、一體運行。建立定點幫扶機制,向各村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建立產業獎補機制,積極爭取上級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對口幫扶資金支持鄉村振興發展。建立社會參與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和各類市場主體到鎮村投資興業,引導各類人才到基層一線建功立業,推動人才、資金向農村流動。建立科技服務機制,統籌優化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類技術資源向鄉村振興集聚,發展多元化農業生產服務,鼓勵現代服務業融入農村、服務農業。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獎懲機制,將鄉村振興納入各鎮各部門各單位年度綜合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任務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