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許兵)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石泉縣榜上有名,成為我市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近年來,石泉縣始終把旅游定位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創造性踐行“兩山”理念,堅持走全域旅游發展之路,立足山、水、洞、峽、灘、城、瀑等自然稟賦和鎏金銅蠶文化、鬼谷子文化等文化優勢,真抓實干,實現了旅游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華麗轉身。
抓關鍵,強化制度機制建設。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縣四大班子“一把手”親自抓統籌,鎮、部門“一把手”親自抓落實。緊扣“一心三區多點”全景石泉空間布局,“多規合一”編制《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強化規劃管控。配套出臺《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獎勵辦法》《扶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激勵政策》,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基金,統籌各類資金近30億元保障旅游業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積極招引優質企業來石泉投資,推動景區、酒店、演藝市場化運作,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抓融合,創新旅游產品供給。每年安排旅游重點項目30余個10億元以上,建成國家AAAA級、AAA級景區各4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4個、示范村8個。做足“旅游+”文章,推進文旅、農旅、康旅融合發展,建成金蠶小鎮、鬼谷子文化小鎮、中壩作坊小鎮,培育饒峰驛站、明星醉美桑海等農旅融合示范村,打造本草溪谷康養基地,夯實旅游高質量發展基礎。
抓配套,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建設石寧高速,完成G210、G541和5條景觀路改造,開通7條景交專線,形成快進慢游、內外通達的交通網絡。建立旅游集散中心、主城和主干線路兩級旅游服務中心、智慧旅游服務平臺,新建、改擴建旅游公廁45座,新增停車場(位)12000余個。以鎏金銅蠶文化、鬼谷子文化及石泉地域文化為主題,建成并免費開放石泉博物館、蠶桑博物館、鬼谷子紀念館、非遺展覽館。
抓服務,強化旅游要素保障。開發蠶桑宴、庖湯宴、特色魚宴及特色小吃,打造漢江石泉古城、秦巴風情園美食街區,讓游客忘不了“石泉味道”。建成石泉國際大酒店、金源大酒店等,打造精品民宿70套,形成以星級酒店為引領,文化主題酒店、精品民宿為支撐的住宿體系,讓游客記得住“石泉鄉愁”。成立鎏金銅蠶文創聯盟、產品展銷中心,建立旅游商品生產基地21家、網店19家,開發旅游商品80余類,讓游客留得下“石泉禮物”。常年開展“火獅子”“縣太爺巡游”“絲路之源·十美石泉”等活動,推出研學游、采摘游及漢江游覽項目,發展漢調二黃、花鼓坐唱小劇場,讓游客感受得到“石泉風情”。
抓品牌,強化旅游對外形象。每年舉辦春節民間文化藝術節、夏季蠶桑文化節、秋季鬼谷子文化節、冬季庖湯會四大文旅活動,打響“秦巴水鄉·石泉十美”旅游品牌。堅持“六力”聯動,與40家中省媒體建立推廣聯盟,宣傳推介石泉旅游。與西安、湖北、重慶等省市建立引客入石、客源互送機制,拓展旅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