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沙沙
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以來,石泉縣迎豐鎮將文明實踐與志愿服務、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相結合,加強干群融合、工作創新。目前,迎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已成為迎豐鎮基層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基層黨組織回應群眾關切的有力抓手、踐行新時代文明志愿服務的重要平臺。
激起“一池活水”,“紅馬甲”文明實踐花開滿園
“請大家到城鎮社區報到集合,與社區網格長共同開展本月共聯共建志愿服務活動。”在迎豐城鎮社區,185名“紅馬甲”志愿者劃分為18個片區小組分別入戶,開展政策宣講、環境整治、健康科普、搜集訴求民意、普法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活動。
迎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以實踐活動為抓手,更好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紅馬甲”活躍在社區、村里的每個角落,幫助群眾代辦,提高便民服務質量和效率;提供創業就業服務,解決群眾煩心事及搬遷群眾后續發展難題;開設廣場舞、露天電影院、文化匯演等,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迎豐鎮先后成立了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各站所分別設立工作領導小組,將日常工作中不同種類、不同領域、不同內容的工作相互融合,“一站式”為群眾服務,提升文明實踐服務力度,拉近干群情感距離,厚植群眾基礎。
開啟“點單”模式,“農民夜校”讓脫貧有“技”可依
為更好提高農戶的生產技術,改變傳統生產思維觀念,做大做強鄉村產業,迎豐鎮積極謀劃,根據本地農業產業和氣候特點,讓各村“田秀才”、技術能手在“農民夜校”的理論課堂、田間課堂上“現身說法”,以“培訓+實操”到戶指導,確保更多貧困戶學到技術,增強產業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
“近期雨水多,又反復出現高溫天氣,要做好疏溝排水,避免積水,除草噴藥,提前防治軟腐病、白絹病,夏季田間管護馬虎不得。”在紅花坪村雙梁魔芋園區,技術員陳澤棟正在指導種植戶做好田間管護。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技術員作為“農民夜校”教師到村授課,以“農民夜校”為平臺,根據農戶需求對點“下單”,在各村“農民夜校”的理論課堂和田間課堂上闡述專業防治知識及種養殖技巧,增強帶貧益貧效果,農戶將所學技術活學活用到生產當中,擴大產業規模,助力脫貧增收。
人人參與賺“積分”,讓文明實踐“活”起來
“養蠶是我們村的主導產業,也是群眾脫貧增收見效最快的產業,大家要積極發展,不能浪費桑葉。本次將根據農戶養蠶張數,給予每張5分的積分,大家可以去直接兌換需要的物品。”在廟梁村黨群活動中心,村支部正在按照農戶訂蠶張數為農戶積分。
結合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迎豐鎮創新推出以“愛心超市”為平臺的公益扶貧扶志新模式,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用脫貧實踐和文明表現換取積分,帶動村域群眾共同參與,以積分換取相應分值的物品,調動全體村民參與的積極性。
目前該鎮共建成“愛心超市”9家,實現全鎮8村1社區全覆蓋,吸引2000余名群眾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中,累計有3500多名貧困對象受益,群眾致富精氣神和文明新風尚得到了雙提升。
“紅黑榜”熱評議,靶向治療“軟骨病”
“年紀輕輕不勞動像啥樣?當‘黑榜’人物覺得丑、不體面,那就動起來,用行動證明……”在梧桐寺村院壩會上,老干部袁世清正在對村民劉某進行批評。
迎豐鎮采取道德評議“紅黑榜”形式,掛牌表揚家庭和睦戶、移風易俗示范戶和致富典型等“紅榜”家庭,批評教育不贍養老人、鋪張浪費、“等靠要”等“黑榜”戶,靶向治療“軟骨病”,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排雷除險”。
結合《村規民約》的修訂和完善工作,該鎮各村對“面子”問題形成的攀比風、鋪張浪費風等不良風氣進行整治,黨員干部、鄉賢能人、志愿服務帶頭人主動抵制升學宴、生日宴等陳規陋習,并過濾出哪些行為應該制止、哪些習慣應該改正、哪些現象應該消除等細則,納入《村規民約》,交由村民共同協商討論后嚴格執行。通過正面典型培樹、反面典型幫教轉化,最大限度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形成脫貧致富的強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