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沙沙
清明過后,氣溫回升,地處秦巴山區的石泉縣迎豐鎮,隨處可見農民們播種魔芋的忙碌景象,山間林下勾畫出一幅“人勤春來早,迎豐春播忙”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迎豐鎮擁有悠久的魔芋種植傳統。獨特的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讓這片無污染的林下土地成為發展魔芋的最佳適生區。過去,農家住戶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在房前屋后種植;如今,迎豐鎮將魔芋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同步規劃,將農戶脫貧的思想和產業發展的行動統一到規劃上。
“這一筐筐消毒好的魔芋種我這幾天就要栽到桑園去,現在扶貧政策好,種魔芋能賺錢,我今年新發展了6畝林下種植,和合作社簽了訂單,技術員經常上門來指導,讓我很放心!”迎豐鎮廟梁村貧困戶劉定安翻看著自家魔芋種,信心滿滿地說道。
魔芋作為一種富含膳食纖維的綠色健康食品,市場前景廣闊。藥食兩用、山地種植的特性,讓迎豐鎮將發展魔芋特色產業的本土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不僅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更加快貧困戶脫貧進程,是貧困戶產業脫貧的一條增收好路子。
小魔芋大魔力,合作社帶頭先行第一步。今年3月,迎豐雙梁魔芋合作社為全鎮有需求的魔芋種植戶統一從云南選調第一批一級原種2萬余斤,砍帶、消毒、栽植、管護等技術及時跟進,政策上給予扶持,讓農戶種植魔芋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激發。
在迎豐鎮三灣村林下魔芋示范園區,新發展的150畝連片林下魔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栽種,通過“能人大戶+園區+貧困戶”的帶動模式,讓有勞動能力的21戶貧困戶都發展了魔芋這項長效產業。
“貧困戶必須要有穩定的長效產業作為脫貧支撐,現在魔芋市場價格好又穩定,發展魔芋產業就要讓他們學到魔芋種植技術,讓他們意識到魔芋的經濟價值,才能發展壯大促增收。”迎豐鎮三灣村支部書記甘少紅談起魔芋產業,認定技術支撐和經濟效益才能催生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迎豐鎮發展魔芋產業不僅有氣候地理優勢,現如今也有發展的底氣。“魔力效應”結合“能人興村”戰略部署,配套建立了技術外包協議,技術人員蹲點指導,解決了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難題,并培養了本土12名魔芋種植技術“田秀才”,調動農戶發展積極性。
在迎豐鎮弓箭溝村,貧困戶鄭光華前后發展魔芋150余畝,從過去的貧困戶,成為了現在鎮上有名的魔芋種植能人。在村支部和包聯單位的帶動幫扶下,當初自家的林下荒地現在已經成為發家致富的“基地”。
在魔芋產業經濟鏈上,迎豐魔芋產業基本實現了全鎮化種植。為了突出立體循環經濟的增值效益,迎豐鎮結合產業發展特點,衍生出“魔芋+槐樹+蜂蜜”產業模式,魔芋芋種儲藏室與標準化蠶室的用途互置,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迎豐鎮香爐溝村6組的魔芋示范園區,沿山路平整安置著一排排蜂箱,槐樹開槐花養蜜蜂,林下種植魔芋促發展,依托這種可持續的立體農業,來擴大土地單位面積的出產率,提高林下綜合效益,增加農戶收入。
在新莊村產業示范基地,根據托家溝地勢,因地制宜,沿河溝兩岸發展,南側為魔芋園,北側為蠶桑園,以橋梁和產業路聯接。在北側合作社建好的300平方米蠶室,冬天可以用來儲存魔芋種,待開春三四月,芋種消毒、晾曬、栽種完畢后,又可作為蠶室來發展。通過這種可持續的立體循環農業種植模式,為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良策。
人間四月天,產業發展忙。迎豐鎮精準對接魔芋產業,將其作為富民強鎮的特色產業來抓,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