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亞君)春季的石泉生機盎然,魅力十足。每逢周末,一輛輛旅游大巴在縣城穿行;行走于石泉古城的街頭巷尾,總能遇見舉著手機拍照的外地游客。
石泉縣地處秦巴山間,漢水之濱,被譽為“金蠶之鄉、絲路之源。”縣域境內有著獨特的“山、水、洞、峽、灘、城、瀑”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近年來,石泉縣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以打造“秦巴水鄉,石泉十美”文化旅游品牌為核心,將旅游與扶貧相結合,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旅游脫貧、富民的新路子。
推進全域旅游,客至泉城不思歸
“要不是快收假了,我還真想在石泉多呆幾天,這里空氣好、景色美,人也熱情厚道。這次時間匆忙,就去了中壩大峽谷、雁山瀑布和燕翔洞,這些地方真
是太美了。”聽說雁山瀑布在清明節假期正式開園,西安游客王先生帶著家人一起到石泉游玩后贊不絕口。
過去說起石泉旅游,人們只會想到4A級景區中壩大峽谷和燕翔洞。如今,來石泉旅游,可供選擇的景點更豐富了。饒峰勝利旅游村、中壩作坊小鎮、雁山瀑布、鬼谷子文化小鎮四大景區(點)相繼建成。去年,漢江石泉古城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云霧山鬼谷嶺景區正按照國家5A級標準加快建設。“幾年前游客來石泉,可能呆兩天就沒什么看頭了。可如今來石泉,沒有四五天的時間就游覽不完整個縣的景區(景點)。”縣旅游服務中心主任袁國輝介紹道。
打開“石泉旅游”微信公眾號,或者掃描景區的二維碼,就能通過智能導覽了解石泉每一個景點的詳細情況、游玩攻略,還可以一鍵導航。點擊“漢江石泉古城解說”,就能聽到石泉古城每一處的語音解說。近年來,石泉建成了覆蓋全域的智能旅游服務引導系統,公開招聘了20名專業導游,組建成立了旅游志愿者服務隊伍,開展了旅游從業人員業務培訓,新增了4個綜合性游客服務中心,率先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隊、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場監管分局和文化旅游市場綜合執法大隊,構建了基本完善的縣城、鎮、景區(點)、旅游村三級游客服務體系,旅游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縣域境內的國道G541改造建成通車,國道G210過境線全線貫通,交通環境的提升,方便了游客出行。
每逢周末和小長假,縣太爺出巡、舞獅舞龍、古裝走秀等豐富多彩的節目都會在石泉古城上演,該縣還通過常態化舉辦云霧山之春、漢江之夏、水鄉之秋、燕翔之冬、春節民間文化藝術節等五大主題文化旅游活動,有效提升了“石泉十美”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處處風景,時時宜游。從過去景區景點的概念,到現在的全域旅游,外界對石泉旅游的印象正悄然改變。游客的增多,行程的延長,帶來的是消費的增長,石泉正在加快打造處處是景的全域旅游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2017年,石泉全年接待游客478萬人次,同比增長16.83%,旅游綜合收入30.68億元,同比增長38.07%。
發展鄉村旅游,美了村莊富了民
每逢夏季,饒峰鎮勝利村的“五彩百合園”就會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拍照留念,除此之外,品嘗地道的農家飯、采摘、騎馬、打靶、游泳……都成了游客們來勝利村游玩的“必選項”。勝利村返鄉能人、支部書記楊衛東說:“周末來勝利村旅游的人特別多,現在勝利村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目前,全域旅游項目覆蓋了石泉所有鎮,其中包含4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7個省級旅游示范村、10個市級重點扶貧村、14個國家鄉村旅游扶貧村。旅游項目的不斷擴大,讓旅游業逐步成為了帶動服務業發展的龍頭產業,景區景點、旅游村鎮成為周邊群眾投資興業、擇業就業的“吸鐵石”,饒峰鎮勝利村就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示范村之一。
近幾年,在楊衛東的帶動下,饒峰鎮勝利村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楊衛東牽頭成立了石泉子午道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并引進農林牧業、神州秀苗木繁育基地、盛禾牧業、弘博景觀雕塑四家公司參與開發勝利特色旅游村,采取“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集中4家企業優勢,讓村民土地、林地資源變成資產;貧困戶金融貸款統一入社成為合作社發展資金;貧困戶成為景區員工,由景區統一管理、統一按股分紅,讓“三變”扶貧成為實施旅游興村戰略發展的“動力引擎”。截止目前,勝利村累計投資8000余萬元,建成跑馬場、竹林賓館、靶場等旅游休閑項目,統一改造農家樂16家、發展家庭農場4家,農家樂已全部開業實現盈利。2017年“五一”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12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90余萬元,直接吸納近100余名群眾就業,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貧困群眾230余人脫貧致富。
在旅游扶貧中,石泉縣按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的思路,實施法人帶個人、黨員帶群眾、先富帶后富等舉措,讓“能人”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與此同時,石泉縣還在符合條件的貧困村成立旅游扶貧合作社,政府在基礎設施配套、金融擔保貸款等方面加強幫扶,貧困戶可以通過土地、山場、閑置農宅等資產入股,在合作社務工,獲得資本、務工、分紅三種收益。
“我們要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為契機,以旅游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出發點,以發展鄉村旅游為主要形式,整合全縣旅游資源,使旅游產業成為脫貧致富的長效產業。”石泉縣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阮長凌說道。
做強旅游產業,振興鄉村穩脫貧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而旅游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是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增長點。為加快石泉旅游產業發展,全力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建設,石泉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推行能人興村戰略的實施意見》、《石泉縣旅游企業“引客入石”獎勵辦法(試行)》、《石泉縣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把旅游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來培育和發展,以大旅游的視角引導,大手筆的舉措推動。
在《石泉縣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中,設立了旅游景區品牌獎、賓館飯店星級獎、鄉村旅游示范獎等七個類別的獎項。其中,對新評為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別給予投資主體 100 萬元、50 萬元的一次性獎勵。還有旅游民宿和農家樂、特色旅游商品示范店、旅游電子商務銷售、特色休閑服務示范店等等都有5-10萬或10-20萬的獎勵。
近幾年,在石泉通過發展旅游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成效最為明顯的是后柳鎮和熨斗鎮,當地政府立足打造鄉村旅游高地的目標定位,以做特做優旅游產品為核心,建成2個國家AAAA級景區、2個省級特色旅游示范村,通過建設汽車自駕游營地,改善道路交通環境,推動旅游廁所建設,加大旅游環境綜合整治等方式強化基礎設施配套服務,招商20余家企業及個體戶投資開辦旅游特色店鋪,建成4個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發展農家樂(賓館)60余戶,民宿2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256余戶600余貧困人口脫貧,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后柳鎮、熨斗鎮在全省脫穎而出,位列陜西省十大旅游特色名鎮,成為石泉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工作的排頭兵。
該縣還創新旅游扶貧方式,利用景區景點拆遷補償、土地入股等方式讓貧困戶的資金成為景點建設股金,讓貧困戶的山林資源通過流轉成為景區發展的基礎,貧困戶也可在景區參與建設務工獲取收入。同時,還積極引導群眾圍繞旅游創業興業,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開發富硒食品、土特山貨等旅游商品。截止目前,全縣發展農家樂(賓館)170余家,帶動就業人數1000余人以上,其中貧困人口占20%以上,通過“電商+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帶動2000余人脫貧,真正實現了旅游產業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