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鵬 嚴楨)石泉縣大力實施“能人興村”、“文旅融合”戰略,聚合鄉土人才,挖掘秦巴農耕文化,扎實推進“三變”改革,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助推脫貧攻堅。
黨委政府主導,吸引能人返鄉。后柳鎮中壩村由原住戶和搬遷群眾組成,其中移民搬遷戶有168戶、572人。如何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鎮黨委、政府針對農村脫貧致富“發展缺項目、關鍵缺人才”問題核心,通過項目上吸引、環境上優化、政策上激勵、行動上感召,依托中壩大峽谷4A級景區、后柳水鄉,科學規劃了中壩作坊小鎮,積極動員外出能人陳國盛返鄉創業,投資6000余萬元進行建設,整合項目3000余萬元配套基礎設施,加大扶持獎補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做到了能人回得來、留得住、能壯大,有力帶動了村域經濟快速發展。
創新發展模式,實現合作共贏。按照“中壩建景區、周邊建園區、產品供作坊”總體發展模式,采取閑置資源入股、人才技術占股、集體經濟注資、群眾帶資入企、訂單農業生產等多種模式,將村級組織、能人企業和貧困群眾有力地鏈接為一體,既盤活了貧困群眾閑置資源資金實現“三變”,也不斷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推動了能人企業的發展,實現了“三方”共贏。共組織72戶農戶將閑置門店采取租賃或資產入股方式建成了七十二作坊,年收益租金和分紅150余萬元;集體注資200萬元,年增加集體積累20萬元;41戶貧困群眾帶資入企205萬元,年增加財產性收入20余萬元,共流轉土地1500畝,建成茶葉、林果、蔬菜園區3個,輻射帶動中壩、柏橋、長安、漢陰溝、磨石等8個村600余戶(貧困戶168戶)發展訂單牲畜800頭、家禽10萬羽、傳統及特色種植1000余畝;300余人依托作坊小鎮景區的建設實現就業創業,貧困戶年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實現了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目標。
激發內生動力,促進村域治理。在中壩作坊小鎮的帶動下,村黨支部將文旅有效結合,通過文明禮儀培訓、家規家訓征集、培樹先進典型、完善組建“一約四會”,開展志愿服務、文化活動等方式,有效激發了群眾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參與村域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村民的思想觀念、文明習慣、生活方式進一步向善向好,社會治安、鄉風民俗、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百姓安居樂業,村域和諧穩定,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村域治理共進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