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鄭詩璜)6月19日至2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學院特種動物飼養學科的10名研究生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蠶桑絲綢研究所所長、國家蠶桑技術體系安康試驗示范站站長蘇超教授的帶領下,來到石泉縣深入到蠶桑產業相關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蠶桑家庭農場、養蠶大戶、小蠶共育室、大蠶飼養室、桑園養雞、桑枝食用菌基地、蠶種場、石泉蠶桑文化園、西農大石泉蠶桑實驗示范基地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實踐活動,在生產實踐中受教育、長知識,這也是開啟他們蠶桑專業研究生學習的第一課。
研究生們在帶隊老師和蠶桑中心領導帶領下,深入到石泉縣的饒峰鎮新華村蠶桑家庭農場、蠶桑養蠶大戶,參觀學習桑園的建園標準、水、路配套設施、桑樹品種特性、桑園除草、施肥、防蟲,專用蠶室的建設標準以及蠶臺、方格簇、小蠶共育室的建設,與蠶桑農場主、養蠶大戶深入交流蠶桑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在池河鎮的明星村,考察大陽蠶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入社社員、小蠶共育、蠶繭收烘、技術服務,移民搬遷套餐式蠶桑產業扶貧,桑園養雞、養鵝,桑園套種洋芋、蔬菜、花生、豆類作物,當聽到蠶桑大戶介紹說:桑園養雞充分利用桑園桑樹林蔭地空間,桑園里的雜草、蟲子正是雞的好飼料,免除了桑園人工除草防蟲,而雞的糞便留在桑樹地里,成了桑樹的有機肥料,形成一個真正綠色無污染的良性循環,利用老桑葉、蟲口葉等不能養蠶的桑葉粉碎后添加到雞飼料里喂雞,雞舍里的氨氣氣味小很多,雞肉香味更濃,更加可口,成為市場的搶手貨,研究生們個個瞪大眼睛感到十分好奇。在石泉蠶桑文化園研究生們依次參觀了養蠶坊、蠶桑文化室、繅絲織造坊、鎏金蠶絲綢館、蠶桑博物館,“鎏金蠶”雕塑,通過展板、實物、浮雕等手法將石泉蠶桑產業發展、蠶桑文化、絲路之源展現在他們面前,使他們對石泉的蠶桑絲綢歷史文脈,“鎏金蠶”蠶桑文化,石泉蠶桑產業的發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到天成絲業繅絲車間觀看從選繭、蒸繭、繅絲、染色、織綢的生產流程以及蠶絲制品的展示。在石泉蠶種場了解蠶種生產技術規程、副產品加工利用、蠶種浸酸、催青、蠶品種引進。在桑枝食用菌基地觀看了食用菌的備料、裝袋、消毒、接種、養袋、采摘等生產流程。在池河鎮農產品電子商務大廳參觀了桑葉面條、桑葉糕點、桑葉粉、桑葉面膜的產品開發及線上、線下銷售情況。在博硒公司參觀了桑椹果酒的生產車間,利用西農大科研技術生產的博硒桑椹系列果酒、食品、飲品,線上、線下銷售情況。通過幾天來的走訪、參觀、調查,使研究生們對石泉蠶桑產業有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地學習、認知,進一步加深了研究生們對蠶桑產業的直觀感受。
在座談會上,石泉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徐家彥出席并做重要講話,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韓燕明作交流發言,西農大教授蘇超說:今天來的這些研究生,由于在大學本科階段大多沒有蠶桑專業的學習和經歷,給西農大蠶桑高級人才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教學困難,這次借助石泉蠶桑試驗示范基地開展蠶桑專業實踐和教育很有必要,讓學生們對石泉蠶桑產業、蠶桑文化、蠶桑歷史有一個直觀、真實、全方位地了解,更好地理解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方針和遠大戰略,為開拓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蠶桑研究所)自1984年開始就在石泉建立蠶桑試驗示范基地,在桑樹新品種、蠶新品種、蠶桑新機械、養蠶新技術推廣、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建議石泉縣今后要在蠶桑高附加值、多元化開發、桑枝、桑葉、桑果等蠶桑資源開發利用上進一步加強,橫向拓展。二是借助旅游產業差異化建設,結合石泉蠶桑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特色商品)豐富旅游業,向休閑旅游發展,用旅游業鞏固、提升蠶桑產業。三是挖掘“鎏金蠶”蠶桑文化資源,借助陜西省蠶學會平臺在石泉召開“鎏金蠶”蠶桑文化研討會,邀請全國蠶桑專家把脈石泉“鎏金蠶”蠶桑文化建設,用蠶桑文化提升蠶桑產業的發展。四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蠶桑產業在產業脫貧上是一個風險小、投資少、見效快、周期長的短、平、快項目,是一個非常適合貧困戶脫貧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