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愷燕 陳龍)在石泉縣城西郊的饒峰河畔,自2011年起陸續建起一片新樓房,這就是竹兒灣保障房小區。該小區2014年被列為全省5個保障房“和諧社區•幸福家園”示范點之一,創新做法已在全省進行推廣……。在這塊山青水秀的地方,保障房已成為人們走出窘境、融入城市、通往幸福的跳板。
為破解保障房小區群眾生活生存難、和諧共處難、素質提升難問題,石泉縣按照省市保障房“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要求,在總結竹兒灣保障房“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采取完善配套設施、鞏固“四支隊伍”等舉措,積極打造精細化服務,不斷提升保障房后期管理水平。
完善設施配套強基礎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的,就是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但隨著享受保障房的群眾日漸增多,由于文化、收入、觀念以及城鄉的差異,保障房安置區無形中成了低收入人群集聚地,被人戲稱為“華麗的‘貧民區’”。
2011年竹兒灣小區建設伊始,石泉縣從硬件建設到軟件配置,都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入住者和諧相處的需要,使小區從一開始就避免走入“華麗‘貧民區’”的怪圈。
五年過去了,如今的竹兒灣小區,為完善小區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合原有硬件設施,石泉縣投入80余萬元建立了覆蓋全縣保障房小區和后期管理的“互聯網+后期管理服務”平臺 ,該平臺是一套集PC版、WAP版、微信版為一體的系統,具有住戶檔案信息化管理、數據分類統計、遠程視頻監控、優惠政策并聯審批、會議通知、代辦提醒、在線服務等功能,縣公安、民政、司法、人社等16個職能部門可借助該系統,受理小區治安、困難家庭救助、矛盾糾紛調解和創業就業等業務,群眾只需登錄職能部門官方網站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進入“網上辦事”頁面,便可完成網上辦理,極大的方便了群眾。
讓管理更加智能化是石泉近年來探索保障房管理的重中之重,當然,價值觀建設對保障房小區來說也是必不可少。今年,石泉縣在加強小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面,首先在竹兒灣小區建設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墻、文化石、文化長廊和宣傳欄等,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達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時建立了小區黨支部和保障房小區住戶微信群,為流動黨員和小區住戶的教育、管理和交流提供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