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張會軍)石泉縣18.2萬人中,常年在外打工5.54萬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統稱“三留守”)人員共有19516人。
以勞務為主的產業經濟蛋糕越做越大,因勞務輸出而形成的留守人員問題越發突顯。留守兒童集中表現有三缺,即“缺親情、缺教育、缺監管”;留守老人有三難,即“生活保障難、照料服務難、精神慰藉難”;留守婦女有三重,即“體力勞動重、教養任務重、精神負擔重”。通過走訪調查,留守人員中大多數人感到精神空虛寂寞,無寄托,無追求,情感溝通聯系少,人際關系邊緣化、冷漠化,由此引發的涉及婦女、老人權益保護、家庭婚姻糾紛、暴力傷人殺人、財物財產損失等案件呈多發高發態勢,影響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解決留守人員的問題刻不容緩。
早在2007年,石泉縣就率先在全國試點留守兒童關愛管護工作。2012年,該縣又啟動了對留守老人、婦女的關愛服務工作(統稱“三留守”關愛工作)。工作中,該縣圍繞滿足“困難有所幫、煩惱有所解、學娛有所導、生產有扶助、生活有安樂、精神有關懷、親情有呵護、權益有維護、安全有保障”的“九有”需求,通過健全管理體系,確保留守人員關愛管護服務工作開展更規范、更有序。
在留守兒童關愛方面,繼續實行代理家長制,同步安排留守兒童校外輔導老師、心理輔導員、生活老師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使之學習、生活安排合理有序。在留守老人和婦女服務方面,做好生產技術服務、勞務服務、生產物資代購服務及產品銷售代售服務以及產業發展信貸服務等。對行動不便、智力不高的困難人群實行就醫、護理、救助等方面的跟蹤服務和志愿服務。在情感方面,做好溝通服務,要求包聯人與管護服務對象電話聯絡每十天不少于一次,每月不少于三次,通過親情友情、心理安撫等形式從精神上給留守人員以安慰,使其感受人文關懷。在矛盾糾紛方面,做好勸導、調節、法治服務,包括對勞務人員做好維權服務等,讓他們安心發展。
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留守老人和婦女方面,每村每年安排2000元留守人員管護服務工作專項經費,同時還根據工作需要實行逐年增長。建立40個規范的留守兒童活動場所,建設11個兒童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和193個留守人員管護服務中心。整合低保、兩免一補和圓夢教育基金等救助政策,做到凡是留守人員符合救助條件的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安全保障方面,落實村組和包聯人防汛、防滑、防火、防盜、防侵權傷害等安全管護責任,讓留守人員感到時時處處有人過問有人管,并對留守關愛工作服務、管理、考核、獎懲等內容都做出明確規定,通過制度促抓落實。
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該縣留守人員逐步實現了“困難有幫扶、生活有溫暖、安全有保障”目的,進而讓務工人員“能安心、能創業、能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