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世明
平利縣大貴集鎮社區以集鎮為中心,涵蓋集鎮移民搬遷安置區及后灣村、儒林堡村大部,跨鎮跨村搬遷安置400戶1500人,人口來源較為分散,人戶分離較為普遍是該安置區的突出特點。目前,易地搬遷和脫貧攻堅工作基本進入尾聲,大部分搬遷群眾由農民轉變為社區居民,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因人戶分離,遠離生產資料;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小孩居多;社區服務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導致的管理難、就業難、融入難等問題逐步顯現。如何寫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真正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來平考察時提出的“樂業才能安居,加強社區建設很重要,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把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抓好,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的指示精神,大貴鎮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扎實推進產業就業、精準精細服務管理、引導鼓勵村民自治,進一步提升了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黨建引領促融入,提升搬遷群眾歸屬感。集鎮安置區有13名外村遷入黨員,如何讓他們組織起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該鎮通過走訪調查,切合實際實行了由后灣村黨支部托管的形式,在安置區成立黨小組,建立活動室,在村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這樣既充分調動了村黨支部、安置區黨小組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又破解了融入障礙,解決了“兩張皮”的現象。同時,按照樓棟和單元劃分,以黨員為主體分別設立樓長和單元長,負責收集社情民意,代辦便民事項,把黨的工作延伸到社區,號召普通黨員在社區各類自治性公共事務中發揮作用,鼓勵搬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管理、矛盾調處等工作,讓搬遷黨員和群眾感受到黨組織的召喚和溫暖,凝聚了黨心和人心。
聚焦兩業保安居,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樂業才能安居”,后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近年來,該鎮按照“支部+X+貧困戶”模式”,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訂單收購等措施,在安置區及周邊新建社區工廠5家,建成高效精品茶園2000畝,引進大型茶企3家,產業合作社7家,吸納搬遷群眾就業300余人,真正把搬遷群眾聚在經營主體上,嵌在產業鏈條上,建立起利益共同體,切實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就近就業問題,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三方協同抓治理,提升搬遷群眾安全感。該鎮以社區群眾自我管理、民主自治為重點,探索建立了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網格長“三方協同治理模式”,建立定期聯席會議機制,協調解決社區管理難題。狠抓社區治理工作,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幫助搬遷群眾解決訴求困難;定期召開法制宣講會、民情懇談會,推動法治教育走進群眾、融入生活;深入推進新民風建設,組織開展廣場舞、太極拳等社區文體活動,倡導文明生活方式。推進“雪亮”工程,實現了24小時“全覆蓋、無死角、零盲區”的視頻巡護,為群眾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