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左凱迪
10月30日傍晚六點半,平利縣長安鎮茶城廣場篝火躍動。高峰村的凌成蓮裹緊外套匆匆趕來,臺上已傳來《甜蜜蜜》的熟悉旋律。“現在再冷也不怕,鎮上早就把火爐架好了,歌照樣唱,舞照樣跳!”她笑著說。
半年前,這座剛落成的百姓大舞臺還很冷清,鄉親們你推我、我推你,就是沒人敢上臺。“大家想唱又不好意思,那我們就帶頭唱。”6月起,63名鎮干部每周三準時登臺,從《敬茶歌》到《茶鄉美》,一首接著一首認真排練。起初,只有零星群眾小聲跟唱,漸漸地,主動點歌的人多了,結伴登臺的也多了。
今年8月,一場“全民K歌大賽”徹底點燃群眾激情。中壩村的家庭主婦黃佳蓮第一個沖上臺,一曲《天涯歌女》雖偶有走音,卻贏得滿堂喝彩。自那以后,點歌的人排起長隊,去晚了還真搶不到話筒。花鼓戲網紅“龍二哥”也來湊熱鬧,邀請群眾上臺比拼才藝,線上線下同步直播,讓傳統舞臺煥發新活力。
“不能只讓廣場周邊群眾受益,遠一點的村也要覆蓋。”為此,長安鎮著力打造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城鄉緊密型文共體,設置1個鎮級分中心、3個村級子中心,覆蓋全鎮16個村(社區)。鎮級分中心定期對接縣總中心,把弦子腔、皮影戲送到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長安社區黨支部還請來縣文化館專業老師,到睦鄰暖心驛站教老年人唱紅歌,讓文化服務跟著群眾走。
如今天氣轉涼,廣場上的火盆每晚準時點燃,志愿者守在點歌機旁,耐心幫老人孩子選歌切歌。“安之美”文化隊的劉海和正帶著隊員排練《祝壽舞》,這支從最初5人發展到30多人的隊伍,如今不僅能演傳統戲,還會編導正能量新唱段。
目前,全鎮已培育8支群眾文體隊伍,儲備鄉土文藝人才190余人,涵蓋戲曲、歌舞、器樂等多個門類。今年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活動90余場,線下參與超3萬人次,線上觀看突破60萬人次。群眾逐漸從觀望者變成組織者、創作者,真正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
夜色漸深,篝火愈發明亮。凌成蓮終于拿到話筒,唱起了那首她最熟悉的《難忘今宵》。臺下掌聲陣陣,火光映照著一張張樸實的笑臉。
長安鎮三產融合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胡超站在人群外圍,輕聲說:“你看,文化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