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龍濤
10月16日,平利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與羅筱晴共同撰寫的《山區法院“司法為民”的新探索——以“1+5”團隊與“馬錫五審判方式”生動融合為例》一文,在“延安時期紅色司法文化傳承與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主題論文征集中斬獲“二等獎”。張軍在“馬錫五審判方式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啟示”學術交流中作點評發言,讓平利縣人民法院傳承紅色司法、創新基層治理的實踐再次引發關注。
從延安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到“1+5”團隊助力鄉村振興舉措,平利縣人民法院始終堅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司法宗旨,在秦巴山區走出了一條基層治理現代化特色路徑。
傳承紅色基因,讓“馬錫五審判方式”扎根基層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髓就是把法庭搬到群眾身邊,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這是平利縣人民法院干警對紅色司法精神的深刻理解。在日常工作中,這種精神被轉化為“1+5”團隊的具體行動:由1名黨組成員或審委會委員帶隊,5 名干警組成12個小團隊,分別包聯全縣11個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每月至少2次深入田間地頭、企業車間,把司法服務從法院送到家門口。
2024年初,“1+5”老縣團隊在聯企走訪中,發現某茶業公司被拖欠2萬余元茶款達3 年之久。當時春茶即將上市,企業急需資金周轉,團隊立即分工行動,一邊發動隊員和企業負責人尋找失聯的債務人,一邊制定調解方案。經過多次溝通,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協議,讓拖欠的茶款及時到賬。“要是等起訴、開庭,春茶季都過了,多虧你們上門幫忙!” 茶企負責人的感慨,正是“馬錫五審判方式”在新時代的生動寫照。
不僅如此,團隊還把“巡回審判”設到群眾家門口。比如“1+5”城關團隊在某村委會開庭審理贍養糾紛,邀請村干部、調解員共同參與,法官用方言釋法、以親情勸和,既解決了耄耋老人的養老問題,又通過現場普法讓村民明白“贍養是義務,更是良心”。這種“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正是對“馬錫五審判方式”依靠群眾、教育群眾的理念傳承。
創新治理舉措,“1+5”團隊破解山區治理難題
作為山區縣,平利縣村落分散、群眾訴求多樣,傳統司法服務難以實現全覆蓋。“1+5”團隊通過“小團隊、微法庭”的靈活模式,把有限的司法資源精準下沉,破解了“服務半徑大、矛盾響應慢”的痛點。
為確保團隊高效運轉,“1+5”團隊推出“一卡三函”機制,“一卡”是印有團隊隊員聯系方式的便民卡,發放到每個村(社區),讓群眾“遇事能找到人”。“三函”(提醒函、督辦函、通報函)則通過每月晾曬成績、動態督導,確保工作不走過場。截至2024年底,“1+5”團隊開展工作1076次,訴前化解糾紛614起,真正實現“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民憂”。
在具體實踐中,“1+5”團隊還根據不同情景創新方法:針對企業發展需求,聯合金融機構成立“金融糾紛調解中心”開展金融調解,用“活封”“活扣”等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針對茶旅產業集中的特點,利用團隊提供“法律體檢”服務,2024年涉茶旅企業案件同比下降45%;針對鄰里、贍養等民生糾紛,聯合多元解紛力量打造“三位一體”調解格局,2022至2024年一審新收案件數持續走低。
護航發展大局,從“解糾紛”到“促振興”跨越
平利縣人民法院“1+5”團隊始終把司法工作融入縣域發展大局,通過“法官聯企、法治賦能”等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司法保障,既是矛盾糾紛的化解者,也是鄉村振興的“護航者”。
“1+5”老縣團隊接到鎮政府求助:183戶村民的土地流轉費和69名務工人員的工資,被某醫藥公司拖欠近30萬元,村民多次維權無果,矛盾日益尖銳。“1+5”團隊長立即聯合鎮政府、司法所、村干部組成專班,上門與企業溝通。他們既向企業講清“誠信經營”的法律責任,也幫企業分析“拖欠款項對后續發展的影響”,最終促使企業與村民達成協議,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從調解到兌付全部工作。村民代表送來錦旗,眼眶里滿是感激。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長安鎮茶企想流轉土地擴大生產,卻因土地被查封受阻,“1+5”團隊組織銀行、債權人多方協商,最終讓土地順利流轉;小李拖欠小王1萬余元材料款,團隊通過先行調解促成2人握手言和,既挽回了欠款,又保住了朋友情誼……這些案例背后,是“1+5” 團隊從“就案辦案”到“統籌兼顧”的轉變,是從“化解矛盾”到“鄉村振興”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