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亮
清晨的陽光灑落泗王廟村村委會道德講堂的窗臺時,教室里早已座無虛席,這是平利縣三陽鎮專為村里孩子開設的暑期課堂,從征集家長建議、協調教學場地,到招募返鄉大學生志愿者,點滴細節,盡顯對下一代的深切關懷。
“這道題要先算括號里的,再算乘法,記得嗎?”戴眼鏡的志愿者儲明杰正耐心輔導一個孩子。他是鎮上招募的返鄉大學生之一。旁邊,另外兩名女大學生志愿者也俯身桌前,專注地為孩子們答疑解惑。筆尖在作業本上移動的“沙沙”聲,成了課堂里最動聽的旋律。
“以前總覺得家鄉的夏天就是悶熱和蟬鳴,”志愿者儲明杰望著教室里的孩子們,微笑著說,“這次回來,能為村里做點事特別有意義。小時候我常在這里聽老人講孝道故事,現在能給孩子們輔導功課,感覺像是一種溫暖的傳承。”
教室外,送孫子來上課的羅品發隔著窗戶看了一眼正在寫字的孩子,滿臉感激地對村干部說:“以前最愁娃一個人在家沒人管,現在好了!有了這小課堂,我們能安心干活,娃還能學知識,真是解決了大難題!”
對村里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小課堂不僅是安心寫作業的地方,更是感受溫暖的港灣。課間,志愿者們會帶孩子們誦讀《弟子規》里“父母呼,應勿緩”的句子,一起畫“我幫爺爺奶奶做家務”的圖畫,也會分享大學里的新鮮事。孩子們聽得入神,眼里閃著光,稚嫩的聲音充滿憧憬。
“村里留守兒童多,暑假孩子學習輔導是個老大難。”泗王廟村黨支部書記程遠明介紹道,“我們舉辦這個暑期小課堂,既幫助孩子們學習進步,減輕家長負擔,更體現了鎮黨委、政府對孩子們的關心關愛。”
據了解,泗王廟村的暑期小課堂,是三陽鎮深耕文明實踐、厚植鄉風文明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鎮以道德講堂等陣地為依托,將“關愛一老一小”融入日常,每一項務實舉措都緊扣群眾所需,既著力解決“急難愁盼”,更在潛移默化中以文化人、以情暖人,讓文明新風在泗王廟村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