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金山
2017年以前,家住平利縣城關鎮普濟寺村的張冬明有一個殷實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在平利縣城關鎮附近的山上建成了1200多畝的市級產業園,并將產業園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條,張冬明只需要照顧好剛出生的小女兒和在西安上大學的兒子。平時在家,她被丈夫捧在手心,人人都羨慕她嫁得好。
天有不測風云。2017年5月,張冬明的丈夫被診斷為肝癌晚期,高額的治療費一下讓這個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相伴而來的則是產業園的經營陷入危機。為了治療丈夫的疾病,她帶著丈夫跑了數十家醫院,不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許多債務,但病魔并沒有因張冬明的堅持不懈而放過她丈夫。
2018年初,她的丈夫醫治無效去世。丈夫走后,債主天天催債。產業園工人怕她付不起工資,陸續辭職。產業園管理、撫養子女、照顧年邁多病的公公及償還丈夫生前投資產業園所欠下的400多萬元債務,生活重擔頃刻間全部壓在了42歲的張冬明身上?粗矍暗囊磺,張冬明大腦一片空白。“那時候真是連死的心都有了。但是一想起我丈夫生前許下的‘做人要有信譽’的諾言,我就在心里暗下決心,他的賬,我來還。”
“我在丈夫病床前許下了兩個承諾,一是我要替他還清所有債務,二是把產業園管理經營好,那是他10多年的心血啊,也是我的精神寄托!”張冬明堅定地說。
為了能將產業園經營下去,張冬明先把產業園里可以出欄的豬、牛賣掉,保證工人工資。對于債主,張冬明則一家家上門說明情況,并用自己的名字重新寫下借條,請求債主先寬限一段時日,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將錢還上。將債主穩定后,張冬明便帶著剛滿一歲的孩子住進了山上的產業園,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園區管理經營技巧。
2018年,張冬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產業園管理上,產業園的1000畝核桃經過前幾年的培育開始掛果,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
為緩解張冬明的經濟壓力,縣農業農村局根據鼓勵支持市級園區建設政策,幫她將銀行的207萬元貸款轉為政府貼息貸款。有了政府的幫助,張冬明對產業園的發展更有信心了。在農業技術人員的長期指導和她自己通過看書、上網、參加培訓等方式不斷學習下,經過一年時間,她已經可以將產業園各項事宜處理得妥妥當當。
“真沒想到,一年時間,她就將欠我的30萬元全部還清,說實話,當初還真擔心她一時半會兒還不了。”當初借錢給張冬明丈夫的余光榮說。
2018年年底,產業園的千畝核桃獲得豐收,生態豬養殖也進展順利,盈利有50多萬元,她沒有給自己留一分錢,全部用來還債。
4年來,張冬明除了為女兒、兒子買過幾身衣服外,沒為自己添過一件衣裳。“別人信任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這是張冬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張冬明省吃儉用,將全部精力投入產業園建設中,目前,整個產業園已發展核桃1200畝、魔芋500畝,年出欄生態豬300頭、肉牛100頭、山羊200只,每年還帶動60戶群眾增收,發放務工工資30余萬元,還債107萬元。每逢丈夫忌日,張冬明總會拿著還債收回的欠條到丈夫墳前燒掉,讓長眠地下的丈夫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