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金枝
走進平利縣三陽鎮,村莊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茶壟碧綠蜿蜒,河流繞村而行。
今年以來,三陽鎮立足本土生態實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形成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民豐產增收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小切口改變大環境
“過去啊,我們這院壩、屋子都是想怎么擺就怎么擺,現在全鎮開展環境整治,到處都變干凈了,看著心里舒坦,自己也更愿意收拾,前段時間我們村還獲得了市級文明村的榮譽呢!”牛角壩村村民高祥財由衷地感慨道。
作為小富溝村的首批廁改戶,村民汪國銀高興地帶著大家參觀他家剛剛改造完成的廁所。干凈的防水地板、潔白的墻面、嶄新的洗手池和原來簡陋的旱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從家里建了新廁所,比以前干凈多了,也沒有味道,連蒼蠅蚊蟲都少了。”提起改建后的廁所,汪國銀喜不自禁。
今年以來,三陽鎮按照“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要求,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以鄉村振興示范村牛角壩村為引領,完成美化庭院26戶、舊房改造40戶、改建圈廁14處、拆除殘垣斷壁8處、清除污臭水10處、安裝防護欄1980米、綠化2800平方米,帶動全鎮實現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小鎮“顏值”、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為群眾提供了更加優美舒適的居住條件,切實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小菜園情系大民生
“我們牛角壩村作為全縣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在安置點旁邊規劃建立了占地面積1200余平方米的‘小菜園’,為35戶搬遷群眾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解決了吃菜難題。鄉親們空閑了就在菜園種種菜、施施肥,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吃到放心的蔬菜。小倉房也建在安置點后面,主要用于存放搬遷群眾的大型農具、生產器械等物品,方便日常使用。”牛角壩村黨支部書記陳行洪指著面前整潔的菜園和倉房如是說。
“小菜園”的建設,是三陽鎮持續做好移民搬遷后扶工作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截至目前,三陽鎮通過就近就地綜合利用安置點周邊撂荒地或租賃土地方式,已為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計935戶流轉土地35畝,這不僅幫助搬遷群眾找回了對土地的情懷和在新家園的歸屬感,還徹底解決了搬遷群眾的“菜籃子”問題,實現群眾的“安居夢”。
小葉子支撐大產業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發展綠色經濟,提高茶產業競爭力,打響三陽茶品牌,三陽鎮新建高效茶園500畝,實施低產茶園改造3000畝,新建茶葉加工廠6個。通過對全鎮1.9萬畝茶園開展修剪管護及茶網蝽防治工作,利用無人機防治技術,整合合作社、企業、茶農、勞務公司等各方力量,構建“合作社+技術人員+茶農”產業管理責任體系,融合“人管+制管+技管”三管合一方式,利用高標準管護、機械化采摘、清潔化加工等措施提高種植技術,提升茶葉品質。
為提高茶園綜合利用率,優化茶產業結構,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戶穩定增收,三陽鎮緊抓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機遇,積極探索“政府+農戶+企業”的創新合作模式,政府鼓勵、農戶出力、企業助力,打破茶農“靠一季茶葉吃一年”的生產瓶頸,在牛角壩村建立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年產100噸的標準化夏秋茶加工廠,開發紅黑茶生產線,生產特色富硒紅黑茶產品,促進以春季綠茶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向夏秋茶擴展,延長茶葉采摘周期和產業鏈條,促進茶產業釋放長效“紅利”。
自投產以來,僅夏秋茶加工線就吸納200余人就地就業,為村集體創收10萬余元,企業增收4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全鎮茶農增收200余萬元,實現茶園增產、茶企增效、茶農增收的“三贏”目的,真正讓農民因茶致富、因茶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