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張喬 通訊員 陳子帆)“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古人在插秧中感悟人生。5月8日,廣佛鎮首屆插秧節在鑼鼓聲中拉開帷幕,身著傳統服飾的莊稼漢子和農家姑娘在水田環繞的田埂上跳起插秧舞,歡快的鑼鼓節奏與花鼓戲唱響了田野的希望。
本次插秧節活動以“幸福廣佛·播種希望”為主題,包含十個環節,內容豐富多彩。開秧門、迎田水、插秧酒的傳統習俗文化展示,表達出迎謝雨露、敬畏自然,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是千百年來傳承的民間智慧,樸素而莊重。激烈角逐的插秧比賽、趣味十足的農事體驗、載歌載舞的插秧鑼鼓和農業現代化機械栽種環節,集中展示陜南傳統民俗特色和現代農耕文明。
望向田野,一幅熱鬧的景象映入眼簾,水田中來自13個村(社區)組成的插秧隊伍依次排開,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稻田成了賽場,吶喊聲掀開了春耕插秧的比賽熱潮。另一邊的水田里也是人頭攢動,體驗區的游客拉起褲腿跳進田中追憶童年的爛漫,顧不上沾滿泥土,大家紛紛手持秧苗栽下希望的綠意,大批游客的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長桌宴上,卓宴擺放以傳統易經八卦學中的“坤”卦為意象,象征著大地,有歸與藏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順應天時、滋生萬物、化育眾生的人文屬性。“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惠風和暢的春色中,當地的農民與游客們一起斟美酒、品佳肴, 在香甜的酒水中體會原生態的淳樸人情,在當地特色的吃食中體會厚實的待客之道。
近年來,廣佛鎮大力發展富硒水稻產業,充分發揮當地良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鬧陽坪村、松河村、柳林子村、塘坊村和鐵爐村一帶打造連片富硒糧油生產基地。最大程度整合地塊、進行田地改造、開展機械化生產及加工,同步打通線下、線上兩條銷售渠道,構建完整生產銷售鏈條,引領種糧大戶成為糧食生產“提品質”的排頭兵、“轉方式”的帶頭人、“增效益”的領頭雁,不斷激發其他農戶的熱情,將新型農業發展推向更深層次。目前,廣佛鎮已整合富硒糧油種植土地2850畝,建設示范園區3個,發展種糧大戶3家。
廣佛鎮在發展基礎農業的同時積極推動農旅融合,將廣佛嵌入到平利縣全域旅游大線路之中,既豐富鎮域旅游業態,也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鮮活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外來游客在旅游觀光的同時,了解到平利廣佛傳統文化,喜歡上當地的風土人情,不斷為平利集聚人氣貢獻力量,也讓廣佛群眾在青山綠水間吃上“生態飯”,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