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靜 通訊員 張祿
“我是平利人,根是平利的。在外漂泊了二三十年,時時刻刻都想著家鄉,想著為家鄉做點什么。在外面是游子,家鄉才是真正的夢想,能夠回到平利做生態農業和綠色觀光產業,為家鄉作出一點貢獻,帶動身邊的鄉親,共同勤勞致富,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榮幸。”談到返鄉創業,平利縣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這樣說。
平頭、中等個子、聲音洪亮、處事干練,這是陳剛給人的第一印象。1996年,23歲的陳剛只身赴廣東打拼。在外務工18年,陳剛卸過水泥、打過馬路、修過單車、擦過皮鞋,辛勤的付出讓他獲得了歷練,也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媽在哪,家就在哪。”陳剛依靠打拼賺到“第一桶金”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家鄉。同時,為了能夠多些時間陪伴母親,讓她安享天倫之樂,陳剛謀劃著回家鄉干點什么。恰逢平利縣大力實施“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興產業、辦企業、置家業”的“三鄉三業”能人興村工程。通過平利縣招商引資,陳剛毅然回鄉進行二次創業。
“以前,我在外面從事制造加工業,有人建議我回鄉繼續干老本行,但我不能做平利綠水青山的罪人,我要發展生態農業,守護好家鄉的一片綠。”通過多方考察,陳剛發現了綠色生態產業的巨大潛力,而平利縣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陳剛以敏銳、獨特的眼光,發現馬盤山距離縣城近,區位優勢明顯。
說干就干。通過一番細致的考察,陳剛決心利用馬盤山的茶業種植基礎資源優勢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
創建生態農業觀光園對陳剛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為了將產業辦好,陳剛多次前往發達地區考察學習、邀請專家現場論證。“建園初期困難重重,面對用電難、用水難、客源少、交通不便等因素,頂著家人的不支持和朋友的不理解,我咬緊牙關還是堅持了下來,決心要將這個綠色產業做大做好。”回想創業建設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陳剛唏噓不已,但目光中充滿著堅毅和執著。
企業逐漸走上正軌,陳剛的發展勁頭也更足了。他采取“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的經營模式,充分利用園區區位優勢綜合開發健康養老、探險游樂園、戶外拓展、森林酒店以及民俗住宅等建設項目,形成了綠色、生態、環保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如此,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從中獲益,他結合公司發展實際,采取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消費扶貧、公益幫扶等方式,多措并舉開展扶貧,令企業得發展、貧困戶增收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也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通過幾年的發展,平利縣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有限公司共計在周邊3個村流轉林地、土地、茶園1500畝,并且返聘農戶回來工作,正式用工46人,每年臨時用工(季節用工)也有500多人,每年總勞務支出達500萬元。
“這些年,我們帶動周圍的百姓增收致富,讓他們有了更多來錢的路子,同時也對我們公司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陳剛說。
現在,陳剛已經將馬盤山建設成了集生態休閑農業觀光、富硒農產品開發、特色美食開發、農旅融合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每年收入達2000多萬元。從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到返鄉帶領群眾致富的帶頭人,陳剛踐行了自己的初心,他不僅為自己重新開拓了一條創業路,也為鄉親們當好了增收致富領路人。
“不求我能得到什么,而是我能做點什么。被我們幫扶的人幸福了,我們也就幸福了、快樂了。我們會努力帶動周圍的農民朋友增收致富,共同奔小康。”心懷感恩,讓家鄉的荒山、荒灘變成綠水青山;不忘初心,時刻把扶貧濟困放在心間,這是農民企業家陳剛興辦實業的初衷。在帶領公司企業發展的同時,堅持義利兼顧,致富思源,扶危濟困,正因為陳剛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越來越多的返鄉創業人員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辦,成了脫貧攻堅的推動者和鄉村振興的引領者。
2021年,陳剛依托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國家AAA景區資源,初步建成以“勞動實踐、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特色教育”為主題的研學基地,涵蓋徒步、種植、養殖、射箭、騎馬、制茶、榨油、木工、傳統文化、蒙古生活、野外求生等研學課程30個。在寓教于樂中,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讓他們在戶外拓展項目體驗中做到知行合一,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觀光園建成后可同時接待中小學研學學生1000人,預計將解決100余人的就業問題,企業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以夢為馬,陳剛在馬盤山開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