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楊
西河鎮是平利縣的北大門,東與興隆鎮接壤,南與城關鎮相接,西鄰老縣鎮,北連漢濱區壩河鎮,域內一山(女媧山)一河(壩河)貫穿全境,呈南高北低之勢。西河早在人類新石器時代就有文明的賦存,其境內不但留有仰韶文化遺址,還廣泛流傳著女媧伏羲的故事,農業條件優良,是農耕時代平利縣有名的“壩子”之一,這為西河發展農旅文化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西河鎮新一屆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牢牢把握西河人文和地理優勢,提出“加速推進農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鎮”的發展思路。
西河鎮歷屆領導班子非常重視西河的發展問題,特別是“十三五”以來,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緊緊圍繞平利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產業興縣、質量強縣”的總體發展思路,按照鎮域發展實際,確立了“產業壯大富民、集鎮亮化提升、生態旅游興鎮”三大奮斗目標,在黨的建設引領作用下,三大目標逐步持續向好發展,為實現“十四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鎮黨委書記楊友軍說:“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新一屆黨委提出的‘加速推進農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鎮’既順應了時代潮流,也符合西河鎮的自身定位,響應了全鎮人民的共同訴求。”藍圖已經繪就,逐夢唯有篤行,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全面振興。要始終把防止規模性返貧擺在突出位置,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跟進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幫扶,堅決守住不規模性返貧底線。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全面推進“十小工程”建設,大力創建“五新”社區,確保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社區、擁有新職業、過上新生活。加快產業升級,打造特色農業小鎮,立足西河實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積極培育和創建2—3個標準化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緊盯萬畝富硒茶、萬畝特色林果、萬畝富硒糧油,萬頭生態豬和萬畝大棚蔬菜“五個萬”鎮域特色產業目標,著力打造“萬千百十”工程,實現“企業盈利、集體增收、群眾受益”的三贏局面,同時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和特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培養典型,建立集“種、養為一體,農牧結合”的生態觀光農業園區,為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引好路,踩好點,助推農村經濟上檔次,上臺階,實現鎮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深化農旅融合,繪就生態田園畫卷。持續推進“田園小鎮”建設,將東西壩田園綜合體與女媧山田園綜合體串珠相連,構建西河田園最美鄉村。以“東方上居”旅游接待中心為基點,以“西河漂流”為品牌,著力打造壩河旅游景觀休閑帶。同時持續推進“女媧故里·鄉愁記憶”建設,以女媧文化為主體,挖掘女媧文化傳說,真正實現景區、文化的相互融合,助推西河經濟上檔次。
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西河鎮將以新的姿態,積極搶抓歷史新機遇,主動作為,凝心聚力,求真務實,持續推進西河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