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金山
落實“四個不摘”,精準幫扶;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加強產業扶持,激發內生動力;強化返貧監測,消除返貧風險……今年,平利縣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壓緊壓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責任,不斷提升“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和質量。
“這個培訓太及時了,正愁缺乏養殖技術,今年豬價好,回去后我一定將今天學到的養豬方法用好。”6月2日,陳宗平在生豬養殖培訓現場說。
陳宗平是平利縣大貴鎮柳林壩村脫貧戶,他見今年豬價行情好,便養了10多頭豬,豬多了,技術就跟不上,就在他一籌莫展時,幫扶單位平利縣委宣傳部了解到整個柳林壩村還有不少養殖戶和陳宗平一樣,都希望有機會提高養殖技術,便立即和縣畜牧中心溝通,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村開展生豬養殖培訓,解決生豬養殖過程中的難題。
今年以來,平利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繼續實行“總隊長”幫扶機制,堅持精力不散、重心不偏、力度不減,做到“扶上馬、送一程”,確保脫貧成果有效續接鄉村振興。
“醫療部門反饋上個月你看病花了5000多塊錢,今天我們來核實具體情況,查看你是否有返貧風險!”正陽鎮鄢家臺村駐村工作隊對剛出院的村民劉莉問道。
為防患未然,平利縣緊盯致貧返貧關鍵因素,緊抓動態監測關鍵環節,嚴格程序、精準施策、創新機制,在全縣扎實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形成了農戶申報、鎮村排查、行業部門篩查的“三級網格”監測體系,全方位開展風險線索排查, 持續跟蹤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村、戶針對性制定幫扶措施,綜合精準施策,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確保脫貧村、戶不返貧,邊緣戶不致貧。 近日,位于平利縣長安鎮的神草園茶業有限公司3500畝的絞股藍喜獲豐收,據了解,目前每天都有60余名工人在基地務工,每天收入在100元左右,該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群眾200余戶,戶均增收3000元。
這樣的例子在平利縣并不少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該縣牢牢抓住產業就業“牛鼻子”,大力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增收產業培育,推進產業發展特色化、規;、現代化、品牌化,同時進一步健全完善以企業吸納、有組織勞務輸出等為支撐的多元就業扶貧工作格局,推進就業意愿、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精準對接,不斷加大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力度,變“輸血”為“造血”,多渠道促進群眾增收。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面對新征程,平利縣將繼續保持決戰決勝不松勁,繼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繼續抓實穩定增收,繼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助推高質量發展,為建黨100周年獻禮。